立委指颱風假難決策造成地方縣市長壓力 氣象署:3因素仍需首長決定
上月風神颱風外圍環流與東北季風共伴效應影響大,面對是否放颱風假,當時北市長蔣萬安宣布正常上班上課,但北市風雨仍驚人,引發民怨。立委洪孟楷今表示,地方首長也是根據氣象署資料來決定停班課,認為未來應直接由氣象署宣布;氣象署說,除了氣象,生活圈、水電維生也是原因之一,仍要由首長來決定。
今年10月受到風神颱風外圍環流與東北季風共伴效應影響,北台灣出現顯著降雨,氣象署10月20日雨量預報資料一度顯示,新北、台北、桃園、新竹、宜蘭等5縣市雨量達到停班課標準,但北北基桃共同宣布,21日正常上班上課,且隔天北市雨量驚人,引發民怨,北市長蔣萬安臉書也遭民眾留言「咕嚕咕嚕」灌爆。
立法院交通委員會今針對「氣象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提案處理意見報告,洪孟楷質詢指出,目前生成的海鷗颱風不會直接影響到台灣,而去年甚至更早之前,11月有颱風已是1967年的事情,不管是氣象法或氣象署應有更精準的氣象預報,質疑目前有無放颱風假的規定可循,讓國人提早因應。
洪孟楷說,面對颱風是否要停班課的狀況,需綜觀很多考量及因素,不是首長帥不帥來決定是否停班課,各縣市決定是否停班課仍要依據氣象署的預報,而這屬於科學數據。
洪孟楷表示,很多國人認為,過去颱風假是由中央政府決定,恐無法因地制宜,但回歸地方決策,又會造成地方首長的壓力,或是又出現哪些縣市有放假、哪些縣市沒放假的造神狀況;地方首長也是依據氣象署預報來決策是否停班課,未來是否直接就由氣象署來發布哪個縣市停班課?
氣象署長呂國臣表示,全球暖化過程中,海平面升高導致颱風強度增強,而颱風生成頻率則受到太平洋、聖嬰現象等影響,氣象署每年6月都會預估颱風數量並召開記者會說明。前幾年秋颱數量較少,近年又增加,去年11月就有發布颱風警報,而秋颱主要都影響北部、東部較多。
對於宣布颱風假與否,呂國臣坦言,停班課決策確實很困難,但考量是否宣布停班課除有氣象的風力及雨量因素外,生活圈、水電維生也是原因之一,而各地方情況不同,因此仍需由地方首長來決策。
另外,立委林國臣表示,氣象署針對颱風的預測很準,但降雨就不一定,尤其是超大豪雨特報,常常出現地方政府接收到的訊息與氣象署公布的資訊不同,導致出現地方首長做完決策後又怪罪氣象署資訊,建議遇到豪雨特報,地方首長要做決策時,氣象署應派專員提供資訊,才不會產生誤會。
對此,呂國臣表示,氣象署資訊都會滾動檢討,官網上也都會公告、可以看得到,滾動修正就是每3小時會更新未來6小時資料,另也都會與各地方政府做視訊連線,提供縣市政府最新氣象資訊,以便地方首長決策是否停班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