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粿粿要求范姜放棄婚後財產」夫妻財產不是共有的嗎?配偶分一半?律師這樣解答

媽媽寶寶

更新於 1天前 • 發布於 1天前

儘管我們希望婚姻中一切順利,但該有的法律常識還是不能馬虎。

一般為「法定財產制」

日前范姜彥豐指控妻子粿粿婚內出軌王子(邱勝翊),引起軒然大波。范姜向粿粿索賠1,600萬(後降為1,200萬元),而粿粿也拍影片反擊,暗指范姜為軟飯男。
關於范姜提到粿粿引導他簽署「放棄婚後財產」一事,兩人各說各話;而夫妻財產分配也沒有戲劇中演的「淨身出戶」那麼簡單。

(粿粿與范姜彥豐結婚3年,有一個可愛女兒,目前協議離婚中。)
鼎宇律師事務所主持律師蘇文俊表示,現下台灣早就沒有夫妻財產共有的制度了。現在只要結婚,如果沒有「特別約定財產制」的話,都是屬於「法定財產制」。
「財產」或「債務」,登記誰的就是誰的,並沒有配偶可以分一半的權利。
在「法定財產制」之下,如果離婚了,財產少的一邊,可以向財產多的一邊要一半資產,這就是所謂的「夫妻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
具體的計算的方式是:正資產扣掉負資產之後,財產較多者要給財產較少者差額一半。
至於婚前財產、遺產、無償取得等都不算在婚後夫妻財產中。

房子登記名下不代表全是你的

在粿粿與范姜事件中,據TVBS引用秦代書地政士事務所發文指出,這場爭議只需關注兩筆帳:第一,「出軌」這筆帳,這是精神賠償(侵害配偶權),通常是在法院另外主張的。
第二,「財產分配」這筆帳,這是實實在在的數學計算,不因誰有錯就不能分。
針對婚後買的房子到底要怎麼分?秦嘉鴻解釋,雖然不動產採登記制,房子登記誰的名下,決定了所有權及處分權,但在離婚分財產這件事上,「名字」不是最終決定分配金額的關鍵!

(范姜日前影片中控訴粿粿引導他簽署放棄婚後財產,且房產為女方名字。)
當粿粿說她頭期款付得多、房貸付得多,所以登記在她名下,言下之意似乎認為離婚後房子就算她的。但法律上最關鍵的不只是登記誰名下,而是「付房子的錢從哪裡來」。
關於頭期款是否用婚前財產支付,秦代書地政士事務所表示,如果房子是「婚後」買的,它本身就是婚後財產,要拿出來分配。
但如果頭期款是用「婚前」就有的存款來支付,那這部分價值可以主張「不算入」分配範圍。但必須拿出紮實的銀行對帳單,證明這筆錢是從「結婚日當天就存在」的那個戶頭裡匯出去的。
尤其很多人婚前婚後都用同一個帳戶,錢一混在一起,就很難證明哪筆是「婚前的老本」了。法院會傾向於推定是婚後財產,這時候舉證就很硬了。
至於房貸部分,假設房貸是用婚後賺的薪水去繳,那在法律上,它就是把「婚後財產」(薪水)轉成了另一種形式的「婚後財產」(房產價值)。
所以,誰繳得多、誰繳得少,其實都不影響「房子要拿出來分配」這個原則。除非能證明是用「婚前財產」在繳房貸,否則它就是夫妻共同努力的成果。

用法律常識保護自己

有熱心網友補充解釋,意思是即便房產登記在女方名下,男方也可要求扣除房貸後剩餘的財產分配(若男方為收入較少的一方)。
同時,繼承的房子與土地皆屬於無償取得,即使結婚後又離婚,也不算共有財產;除非另一半生老病死,不然是分不到的。
另外,結婚前的股票、股利是屬於個人財產,而結婚後股票買賣屬於個人,股利則屬於共同財產。

整個看下來,小編頭暈眼花,其中的眉角與水也很深,但該知道的還是不能逃避。擁有正確的法律常識,才能適時保護自己。
本文由【蘇文俊】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facebook:蘇文俊律師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夫妻離婚,經濟弱勢的一方也能爭取監護權嗎?判決的關鍵不只是錢
為了怎麼教育孩子,許多夫妻爭執、失和,甚至嚴重到離婚。當爸媽的理念不同,該怎麼辦?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生活話題:普發現金懶人包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高鐵每天超過2千空位被浪費! 11/10新制「提早1小時搭車先換票」

自由電子報
02

健保補充保費挨轟 石崇良親上火線:改革是為了公平非「搶錢」

自由電子報
03

熬夜恐發生猝死!專家曝「4警訊」:許多人以為只是小毛病

鏡報
04

租屋養老遭拒!台中75歲長者「找40間租屋」全碰壁…房東聽年齡秒拒絕

三立新聞網
05

鳳凰颱風最快「下週一發海警」!北轉逼近台灣 氣象署:3地區下到發紫

三立新聞網
06

氣象署發布「中度磁暴」警示 明日5時起影響約33小時

台視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