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操》李智凱鼓勵幼童學體操! 關鍵在於可以「翻出勇氣」
「我自己是兩個孩子的爸,當然希望他們有一個安全的地方可以放電,同時感受到體操的有趣之處。」這是奧運銀牌選手李智凱,在創立「KY體操王國」時對媒體說的話。
身為體操選手、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他理解的不只是動作技巧,而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動作力」與「安全感」的渴望。也因此,他選擇鼓勵同樣出身體操背景的妻子吳亞芸重返職場,攜手打造一個讓孩子們在遊戲中學習、在挑戰中建立自信的空間。
從職業選手到親子教育,李智凱的轉變正映照著一個關鍵觀念:體操的價值,不只在於得獎,而是在每個孩子都能翻出屬於自己的成長勇氣。
在台灣,體操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我們對「怎麼教」、「教給誰」、「教到什麼程度」仍有許多迷思。真正好的幼兒體操課,不是讓孩子表演得多厲害,而是讓他們在跌倒、站起來、再試一次的過程中,練習勇氣,也練習成長。
好動不是錯,安靜也不弱:真正的引導來自理解孩子的身體訊號
「你們的課程能不能更操一點?我家孩子太有體力了。」這是小松鼠體操創辦人詹蕎僖最常接到的家長提問之一。與此同時,也有另一派家長擔心:「我孩子太文靜,會不會撐不住體操課?」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焦慮,其實都反映了一個核心問題,「我們是否真正理解孩子的身體節奏?
詹蕎僖指出,「好動的孩子,不見得需要更激烈的課程,而是需要結構與規則;文靜的孩子,其實更需要在運動中被激活,學會開口、主動、甚至與人互動。」錯誤的教養期待往往才是孩子學習進步的阻礙,而不是孩子本身的特質。
因此,小松鼠體操在教學安排上,始終強調因材施教。無論孩子是衝動型、觀察型、內向型還是高敏感型,每個環節都會依照孩子的反應與承受度調整動作強度與語言引導。「我們不追求標準化表現,而是關注每個孩子是否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學習。」
當孩子靜不下來,我們該做的不是控制,而是陪伴
課程中最常見的挑戰對象,莫過於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或高活動量的孩子。許多家長帶著「放電」的期待而來,卻發現孩子依然無法專注聽指令,於是認為課程「沒有效果」。
「但其實這些孩子需要的不是更多動作,而是更清楚的引導。」詹蕎僖說道。在小松鼠體操的課堂中,教練會用逐字咬清楚、慢速說明、一步一提示的方式,協助孩子進入狀況。「我們常發現,當你語速放慢、眼神平視,孩子反而能專注下來,因為他終於知道你在說什麼。」
她也提醒家長:衝動、不受控,其實可能與感覺統合障礙、前庭覺刺激不足等因素有關。「而體操課正是一個透過翻滾、支撐、旋轉、跳躍,協助孩子統整感官訊息的空間。不是讓他消耗能量,而是學會控制能量。」
每一次不完美的動作,都是一次心理練習
從單槓跳下來,對大人來說不過是秒秒鐘的事,對一個4歲孩子而言卻可能是一場內心的拉鋸。「我們會先蹲下來看著他,說『這會有點難,你願意試試看嗎?』」詹蕎僖形容,在孩子點頭的那刻起,挑戰就已經完成了一半。
這種引導不僅是技術,更是一種教養哲學。在小松鼠體操的現場,教練們時常在孩子準備跨出一步前,練習的是「不強迫、不催促、不比較」,「因為我們不是要他們會做什麼,而是想讓他們相信自己可以。」
當孩子終於嘗試,哪怕摔在墊上,只要有適當保護與鼓勵,他們通常都會露出驚訝又自豪的表情。「那就是自信的起點。」她微笑說。
家長也需要被看見:育兒焦慮不該自己扛
除了孩子,課程也默默陪伴著每一位身心俱疲的父母。詹蕎僖透露,「很多媽媽帶男孩來上課,一開始就滿臉疲憊,彷彿在說:你們快幫我教好他。」
她觀察到,許多母親其實並不清楚如何面對男孩的活動特質,「他越躁,她越焦躁,結果兩個人的情緒就互相打架。」反而在體操課裡,看到孩子可以慢慢安定下來、願意傾聽、懂得輪流,媽媽們才意識到:「原來他不是學不會,只是需要時間與空間。」
「有些孩子一次不懂沒關係,重點是要有人陪他練很多次。而這份陪伴,孩子記得一輩子。」
學體操,學的是翻倒與再站起來的勇氣
走進一間沒有獎盃的體操教室,你不會看到比賽的氣息,也不會看到誰比誰更厲害。但你會看到一個孩子,在跌倒之後學著翻身、拍掉地墊上的灰塵、再試一次;你會看到一個媽媽,站在場邊慢慢鬆開眉頭,拍下孩子第一次站上單槓的畫面。
這些畫面不會出現在新聞頭條,也不會上頒獎台,但正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訓練場。
因為體操教會我們的,從來不是怎麼空翻,而是:跌倒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人教你怎麼站起來。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