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腳部水泡反覆發作是汗皰疹?台大醫:用錯藥沒完沒了 1工具是診斷關鍵

健康2.0

更新於 10月29日06:17 • 發布於 10月29日16:00

夏天一到腳底就冒出發癢的水泡,怎麼擦藥都沒用,但冬天就自動變好,是汗皰疹嗎?台大醫院皮膚科醫師烏惟新提醒,這類反覆發作、尤其只發生在單側,很可能是黴菌感染「水泡性足癬」,它常誤認為汗皰疹,導致治療無效,患者困擾不斷。

冬天沒事、夏天濕熱就來了 只發生在單側

烏惟新指出,「水泡性足癬」這種黴菌感染很特殊,在冬天潛伏不明顯,到了悶熱的夏季,高溫潮濕一來,就可能引發腳底起水泡、膿皰、脫皮甚至紅腫癢痛,到了寒冷的冬季又消失,不但患者本身不了解,即使是臨床醫師也常誤認為汗皰疹,以致早就該痊癒的「皮毛問題」反覆發作。

烏惟新說明,汗皰疹較常發作在手部,很少只發作在足部。足部濕疹較常見的是「慢性過度角化性」,並不是汗皰疹,而最常見的還是黴菌感染,尤其是病灶呈現單側化時。

「水泡性足癬」臨床特徵 與汗皰疹非常相似

烏惟新表示,「水泡性足癬」是由皮膚癬菌引起的足部感染,臨床特徵包括:

  • 症狀:足部水泡或大皰,伴有搔癢或灼熱感。
  • 外觀:水泡周圍有紅斑、脫屑或糜爛,嚴重時可合併細菌感染。烏惟新說明,汗皰疹的水泡大多清澈,足癬水泡則較濁,周圍易有紅斑。
  • 分布:單側或雙側,常見於足弓、足底或腳趾間。
  • 季節性:潮濕悶熱環境加重症狀。

診斷「水泡性足癬」關鍵:KOH鏡檢

烏惟新指出,正確診斷是關鍵,而診斷「水泡性足癬」必須透過黴菌鏡檢(KOH),只要刮一點皮屑,透過顯微鏡就能確認是否有皮癬菌,包括念珠菌、皮屑芽孢菌的檢查也是如此。

烏惟新說,這項檢查幫助他診斷出無數個被延誤多年的病例,不乏從歐美回台的患者。他在為學生上課時會特別提醒,若患者自訴有長期的腳部汗皰疹,每年都會發作治不好,尤其是單腳發作,這時候醫師應高度懷疑可能是被誤診的水泡性足癬!

治療方式:抗黴菌藥物用對2個月根治

一旦確診「水泡性足癬」,治療方式並不複雜。烏惟新建議,使用「單一成分」的抗黴菌藥膏每天塗抹,範圍要「夠廣」,持續時間至少4周以上。對於頑固或嚴重病例,也可考慮口服抗黴菌藥物。預防復發,患者除改善足部衛生,也要避免在公共場所赤足。

他特別提醒,市售號稱治黴菌的複方藥膏可能含有類固醇成分,反而會讓黴菌潛伏、病情更反覆、治不好,務必避免使用,如果用對藥,2個月就能根治「水泡性足癬」。

「水泡性足癬」常遭誤判原因:症狀難辨、健保制度

烏惟新指出,由於「水泡性足癬」和汗皰疹的症狀十分相似,都是足部水泡和搔癢,若是臨床經驗不足、非皮膚科醫師可能忽略了真菌檢查,或年輕皮膚科醫師也可能不太熟悉。又或有是患者自行使用類固醇藥膏或複方藥膏,結果掩蓋了真菌感染特徵。

烏惟新再三強調黴菌鏡檢的重要性,許多患者久久無法痊癒的皮膚病,甚至從歐美回國就診,往往是沒有被確診、不確定是濕疹還是皮癬。他說,有時就連他這種專看皮膚黴菌病的資深醫師,都難以單從肉眼辨識。

為什麼所有皮膚專科醫師訓練時都知道的重要檢查,但民眾看皮膚科的時候卻很少醫師在做?烏惟新指出,除了部分診所缺乏KOH顯微檢查設備之外,健保的限制也是為何許多醫師選擇忽略這項檢查,間接造成誤診頻傳的緣故。

45次KOH檢查 健保給付「1顆御飯糰都買不起」

烏惟新自曝,他一時興起,查了一下今年2月份他在台大總院共進行45次KOH檢查,以醫院給的總點數換算下來,只得到18元不到的給付,「連一顆御飯糰都買不起」。

不過,烏惟新也表示,儘管健保給付超低,但總有人要做正確的事,患者的疾病應該要被認真對待。他也有感而發,向民眾喊話,如果有皮膚科醫師願意幫你刮皮屑做顯微鏡檢查,請珍惜他。

◎ 圖片來源/烏惟新醫師提供
◎ 資料來源.諮詢專家/烏惟新醫師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

延伸閱讀:

瘦瘦針費用?副作用會罹癌?瘦瘦針使用方法和禁忌全解析

有氧天王突爆胸痛、呼吸困難「切下1片黑肺」!醫曝氣胸好發這族群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 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期

做好防護措施 讓免疫力站穩腳步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快訊/郭台銘媽媽今北醫辭世 享嵩壽100歲 !北醫附醫回應了

三立新聞網
02

每天刷牙卻還是蛀牙、牙齦發炎?醫曝「這個動作」害的 一票人超錯愕

常春月刊
03

肺炎已成第三大死因!專家:65 歲以上務必接種「這2劑疫苗」

健康醫療網
04

長壽秘訣曝 沖繩人愛吃「1甜食」!很少健身也不跑步

三立新聞網
05

明天立冬!麻油雞、薑母鴨太燥熱 中醫揭「白蘿蔔是養生首選」

中天電視台
06

婦女額頭腫起來卻不痛不癢!朋友提醒才就醫 竟是「額部骨瘤」

健康醫療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