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旅遊

一個文人的承諾,一代苗王的終局,沈從文最後的筆跡:一座苗族博物館、一段湘西的續篇

旅讀

發布於 10月16日08:58 • 文_曾令愉/旅讀、陳育陞/旅讀、賴晨熏/旅讀 圖_陳育陞/旅讀

苗族起義領袖龍雲飛在山江殞落後,沈從文並未止於書寫。他在戰亂間奔走、勸和,晚年更親筆題下「苗族博物館」四字,由龍文玉推動落成。那一刻,他用文字之外的方式,替湘西與苗族留下一段無聲的續篇。

原本禦敵的老家寨如今建起充滿現代感的迎客中心 © 陳育陞/旅讀

從鳳凰鎮搭上老舊出租車往北,沿著谷地蜿蜒而行,漸漸遠離觀光氣息。這天是農曆廿八,山江鎮正好趕集。師傅見我們生面孔,問:「你們也去趕場嗎?」

「對呀,還要去苗王府。」我答。

先前在永順芙蓉,我們追尋過初代土司彭士愁的起點;這回到鳳凰山江,想看看末代苗王龍雲飛的終局。

山江位於臘爾山臺地邊緣,距鳳凰僅20公里,卻跨過一道歷史分界──明清時期,朝廷為防苗患築起300餘里苗疆邊牆,牆外的山江、臘爾山,被視為「化外之地」。

這群化外之民的最後一位首領,便是人稱「青帕苗王」的龍雲飛。

苗王府(山江苗族博物館) © 陳育陞/旅讀

藏在匾額下的秘密

一進山江,先被集市攔住腳步。頭戴高聳青帕的苗家婆婆背著竹簍,青菜、辣椒、銀飾、布料……還有說不清名字的草藥,甚至是拔牙與占卜。大開眼界之後,我們前往苗王府。府邸如今改建成山江苗族博物館,門口匾額「苗族博物館」來頭不小,是沈從文的手筆。

文人題匾稀鬆平常,但這塊匾的背後,有段深藏50多年的秘密。

1930年代,湘西因旱災與苛政,苗族領袖龍雲飛率苗民起義,攻入乾州、鳳凰等地,最終迫使湖南當局更迭。1938年,沈從文回鄉與龍雲飛等人聚會,苦勸:「內部絕對不宜再亂,後方需及早安定。」這番話產生作用。龍雲飛的起義軍接受收編,投入抗日前線,在湘北立下戰功。然有研究指出,當時沈從文其實隱憂國民政府「假日軍之手,滅苗族生力」,他試圖在小說《長河》揭露批判但遭刪改,終究未能盡言。

1949年後,龍雲飛回到山江,因拒絕當局合作,於1951年被列為「匪首」遭圍剿,在山中舉槍自盡,末代苗王自此殞落。

位於山江的老家寨為傳統苗居聚落 © 陳育陞/旅讀

寨子裡是傳統的青石板地與石屋 © 陳育陞/旅讀

一座王府守護一族記憶

1982年,80歲的沈從文在侄兒黃永玉陪伴下最後一次返鄉,特別會面湘西州副州長龍文玉,託他一定要成立苗族博物館,並寫下「苗族博物館」幾個大字。幾年後,沈老溘然長逝,他或許不知,這幾個字最後在苗王府落地生根。

2002年山江苗族博物館開放,館內14,000餘件苗族文物均為龍文玉耗盡心血蒐羅而來,並設置苗家屋舍體驗區,讓遊客能走入其中,親自揭開苗家文化的神秘面紗。

離開博物館,我們繞到附近老家寨。眼看從前禦敵的寨門依舊,如今卻成了迎接旅人的門戶。我不禁想,在抵抗與傳承之間,一族的血脈到底該用什麼方式保存延續下去?

返程時擠上公交,和揹著竹簍的苗家婆婆們肩並肩。車窗外山色濛濛,車廂裡苗語起落。我的思緒又沉入沈老先生《湘西》的散文:「天時常是那麼把山和水和人都籠罩在一種似雨似霧使人微感淒涼的情調裡……」

傳統苗居體驗區 © 陳育陞/旅讀

苗族人家的廳堂中央有一顆「龍眼石」,不可輕易踩踏或觸摸。© 陳育陞/旅讀

苗王府(山江苗族博物館)
時間09:00-17:00,全年無休
地址
湘西州鳳凰縣山江鎮黃茅坪村
票價苗族博物館+老家寨聯票RMB 126
購票管道
博物館現場購票
交通建議_可由鳳凰鎮汽車總站搭公交或打車前往,車程約30分鐘。

到苗寨趕場去

各市鎮趕場日期不同,大抵5天1次,早上7-8點即有聚集,11點後陸續收攤。
下表為鄰近市鎮趕場日期:

竹簍是苗族趕集標配 © 陳育陞/旅讀

苗族婆婆頭上如大鍋一般的頭帕兼有置物與保暖的功能 © 陳育陞/旅讀

更多內容請詳旅讀2025年10月號第164期《任務代號──張家界》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旅遊相關文章

01

ITF旅展首日!15人親友團揪玩這國家  一眨眼「330萬團費」刷下去了

三立新聞網
02

ITF旅展優惠一次看!機票免費拿、吃到飽買1送1 業者喊出4天破億

壹蘋新聞網
03

8家超萌聯名飲品甜點!Care Bears、史努比、LABUBU,今年秋冬就是要療癒

造咖
04

九州最「療癒」的秋天在大分,3種全新玩法:湯布院騎馬+九州偶來步道+別府300年湯花工藝

旅讀
05

速食7家秋冬新品!麥當勞「炸蝦天婦羅」回歸必嚐、必勝客人氣王升級

造咖
06

2025旅展優惠一篇看: ITF旅展、雙11、JR東日本、環球影城買一送一…

TRAVELER Luxe旅人誌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