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善用3指標拉高槓桿ETF報酬

Smart智富月刊

發布於 08月04日01:00 • 楊明峰

槓桿ETF具備高風險、高報酬的特性,是放大報酬與虧損的雙面刃。市場上,有人靠它獲利翻倍,也有人因操作失誤而慘賠出場,關鍵就在能否建立明確的操作紀律與風控策略。

對於股齡超過20年、從台股穩定提領逾3,000萬元的全職投資人林昇來說,只要踩準趨勢、精準進出,槓桿ETF反而是一種有效加速資產累積的「財富加速器」。

想妥善運用槓桿ETF,首要前提是理解其商品設計原理:槓桿ETF是一種追蹤「每日指數報酬」的ETF,透過期貨、選擇權等衍生性金融商品進行部位調整,以達到2倍、3倍等正向或反向績效的目標。

由於採用「每日再平衡機制」,當行情震盪劇烈時,槓桿ETF的資產會在反覆調整中出現「波動耗損」的問題。舉例來說,若大盤先下跌10%、再上漲11.1%,原型ETF大致可回到原點,但槓桿ETF因連日再平衡調整,其淨值可能仍未回本,甚至出現虧損。

此外,槓桿ETF也可能出現「追蹤偏離」現象。林昇形容:「就像你緊跟著一輛右轉車,卻在十字路口被卡住,等你通過時,車已不見,只能錯失方向繼續直行。」也就是說,在高波動行情下,ETF與指數表現可能脫鉤。

2020年疫情爆發期間,市場曾出現極端案例。當時元大S&P原油正2(00672L)因追蹤商品為原油期貨,在面對國際油價暴跌與期貨轉倉困難等衝擊下,ETF的淨值連續重挫,最終觸及清算門檻而下市。

這檔商品並非傳統指數型ETF,而是以期貨為主要標的之商品型槓桿ETF。其機制雖能在短線放大報酬,但在劇烈反轉與基期過低的情況下,淨值幾乎無反彈空間,反而因連日的再平衡與槓桿放大效應,出現加速度崩跌的結果,成為台股史上罕見的ETF下市案例。

雖然,商品型ETF與指數型ETF的屬性不同,但林昇分析,這類事件可充分提醒投資人,若不了解商品結構與風險來源,進場時機錯誤,不僅無法放大行情,更可能在震盪中加速虧損。

戰術性工具

配置不超過總資產20%

槓桿ETF屬於戰術性工具,建議配置比率不超過資產總額的10%~20%。林昇認為,此類商品適合有風控能力的投資人,並歸納出適用條件與風險控制觀念(詳見表1、表2)。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指數型槓桿ETF,可分為台股與美股兩大類:

第1類》台股槓桿ETF

例如:元大台灣50正2(00631L)、富邦台灣加權正2(00675L)、群益台灣加權正2(00685L)、國泰台灣加權正2(00663L),多以做多台股期貨為主,追求台灣50指數或加權指數的正向日報酬2倍表現。

第2類》美股槓桿ETF

例如:ProShares三倍做多那斯達克指數(美股代號:TQQQ)、ProShares三倍放空那斯達克指數(美股代號:SQQQ)、Direxion每日三倍做多標普500(美股代號:SPXL)、Direxion每日三倍放空標普500(美股代號:SPXS),波動更劇烈,在AI(人工智慧)、科技股行情火熱時,常成為短線交易熱門標的,但投資人也需留意其高波動性與追蹤策略差異。

以台股為例,槓桿ETF因價格與波動性較高,小資族多透過「零股交易」參與。林昇提醒,雖能降低資金門檻,零股交易卻常出現流動性較不足、買賣價差擴大等情形,甚至有零股價格高於整張,反而墊高交易成本。

此外,即便同樣是槓桿ETF,由於流動性與市場人氣差異,表現也會略微不同。若能觀察「淨值與市價乖離」,在反彈初期逢低布局,有機會撿到「低於淨值」的便宜貨,當乖離在行情明朗時快速收斂,懂得看成交量和價差的人,就更能擇時進場,強化投資勝率。

操作誤區

散戶常犯2大錯誤

儘管槓桿ETF具備報酬放大的優勢,但許多投資人因誤解商品特性與操作時機,反而在高風險操作下,容易造成虧損。林昇指出,散戶常見兩大錯誤如下:

誤區1》誤把短線工具當長期投資

槓桿ETF原主要用在於短期避險、交易布局,採每日再平衡機制反映當日漲跌。若長期持有,將面臨波動損耗與追蹤偏離的風險。林昇比喻說:「在盤整時長期持有槓桿ETF,就像踩著油門卻沒入檔空轉,最終油用光了,車卻原地打轉。」

誤區2》趨勢不明時硬撐最危險

「槓桿ETF最怕的不是錯,而是拖。」林昇強調,當趨勢尚未明朗就進場,反而容易因波動加劇而持續侵蝕本金。操作關鍵在於是否能「及早出場、重新切入」,這不僅需要技術判斷,也考驗紀律執行力。例如00631L雖為2倍ETF,但統計下來放大效應平均僅約1.4倍,並非每次都能如預期放大報酬。

林昇指出,他會觀察是否為強勢波段行情,當走勢強於元大台灣50(0050)時,可積極進場操作槓桿商品(詳見圖1),若開始落後,則果斷減碼或退場,嚴守進出場紀律。

當多頭行情啟動時,正是波段操作槓桿ETF的絕佳時機。由於這類商品與大盤高度連動,能有效避開個股篩選風險,只要搭配技術指標掌握進出節奏,勝率相對高。

參考3大技術指標

掌握槓桿ETF操作節奏

那麼,實務上該如何判斷切入與退出時點?林昇建議,可參考以下3項技術指標:

指標1》2日均線與6日均線黃金交叉

1.當2日線上穿6日線,且兩者皆上揚,視為短線進場訊號。

2.當2日線走平或下彎、跌破6日線,應視為出場訊號。

指標2》OBV(能量潮指標)

1.確認量價趨勢是否同步。若拉回未破前低,再漲即有機會突破前高。

2.OBV方向改變或出現背離時,應提高警覺。

指標3》RSI(相對強弱指標)

1.建議使用6日與12日參數。

2.若6日RSI上穿12日,為進場訊號;反之則出場。

林昇認為,搭配3個技術指標來切換進出節奏、掌握趨勢轉折,有助於在盤整時閃避耗損風險。

範例1》RSI操作波段進出

1.6月23日:2日均線與6日均線均走揚,短期均線穿越長期均線形成黃金交叉。

2.RSI亦出現黃金交叉,短線轉強確認(詳見圖2)。

3.6月27日:OBV拉回不破前低續抱。

4.直到7月4日、7月7日:均線出現死亡交叉,RSI轉弱,逐步減碼出場。

本波段操作可獲利約3.2%~4.7%。指標同步、果斷出場,是波段操作成功關鍵。

此外,除了技術指標之外,若在低檔區出現爆量、且股價未再破底,往往代表籌碼完成換手、下檔支撐浮現,透露出市場信心回穩的訊號。這類結構性的止跌跡象,也可視為具備安全邊際的進場機會,對槓桿ETF操作而言是重要的加碼參考依據。

範例2》低檔爆量反彈操作

1.4月8日、4月9日:交易量連兩天爆量(詳見圖3)。

2.4月10日:價格並未持續破底,開始逐步止穩,預料籌碼沉澱換手,同時RSI出現黃金交叉,構成進場訊號。

3.4月16日、4月22日:短期與長期均線陸續形成死亡交叉,RSI轉弱,分批減碼出場。

低檔爆量且指數不再創低時,是安全邊際浮現的重要徵兆。搭配RSI與均線判斷,可有效掌握反彈契機。

儘管關稅戰與聯準會(Fed)是否降息,成為近期市場關注焦點,並左右全球資金流向,但林昇對接下來的行情抱持謹慎態度。

他認為,做好風險控管與靈活操作,依然有機會在震盪的行情中穩中求勝。2025年下半年,台股預期將維持高檔震盪格局,第4季若無重大關稅變數,有望再度挑戰歷史高點。儘管全球景氣趨緩、本益比偏高,壓力仍在,但AI供應鏈需求續強、台幣升值與內資穩盤動能仍是支撐主軸。

美股方面則是處於估值偏高與政策變數交錯的震盪階段,科技股雖然為主力,但是過度集中與降息預期過高亦需留意。

面對這樣的市場環境,林昇建議:「順勢操作、快進快出」,可透過TQQQ、SPXL、00631L、00663L等與指數連動的槓桿ETF,在主升段行情中靈活運用、放大趨勢報酬。

但他也強調,若市場進入震盪或反轉格局,務必果斷出場、保護資本。無論多空循環,操作首要原則永遠是風控與資金配置。

若能踩準趨勢、執行紀律,槓桿ETF就有可能成為短線放大利器;但若缺乏風控與經驗,這把槓桿雙面刃也恐怕會割傷自己。

小檔案_林昇

出生:1976年
學歷: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
經歷:攝影老師、補習班主任
現職:專職投資人
著作:《超級回報:股市贏家的賺錢法則》、《散戶贏家林昇:實戰上萬次的選擇權獲利16招》

延伸閱讀
高股息ETF的資本平準金、收益平準金會用完?存股老手曝:0056也曾「無息可配」
ChatGPT也會挑ETF?佑佑分析選股邏輯,建議新手這樣選才不踩雷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理財相關文章

01

產品遭美國海關暫扣! 巨大發緊急聲明:影響營收約4%~5%

中廣新聞網
02

快訊/經濟部證實自行車龍頭巨大公司涉不當勞動 即日起遭美國暫時禁止進口

太報
03

南非更名並降等台灣駐處 經濟部「回敬」晶片出口管制

商傳媒
04

捲入「台版馬多夫」保盛豐詐騙案 華南永昌投信累虧逾資本額1/2 

太報
05

0050持續霸榜、穩坐ETF存股王!00878、00919…高股息ETF的存股信心消失中?

Smart智富月刊
06

台股新高26307點、台積電1340元還能上車?他公式拆解:2330有400元空間、指數推升力3千點

今周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