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外太陽系天體「菊石」中研院參與國際研究:找到失落的拼圖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所參與的國際研究,發現外太陽系天體「菊石」。中研院表示,這項研究發現就像在太陽系的邊界,找到失落的一塊拼圖,拓展了人類對外太陽系極遠天體軌道分布的認識。研究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天文學》。
中研院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由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王祥宇研究員、與陳英同博士主導的國際研究計畫,利用位於夏威夷的昴望遠鏡(Subaru Telescope)觀測分析,發現了一顆遙遠的外太陽系天體「2023 KQ14」,暱稱為「菊石」(Ammonite)。
此國際研究由「外太陽系的形成:冰凍的遺產」(Formation of the Outer Solar System: An Icy Legacy, FOSSIL)計畫執行。團隊成員亦包括來自國立中央大學、日本國立天文台、日本近畿大學、加拿大國家研究院、南韓天文研究院、中國南京大學等的科學家。台灣方面,則由中研院與國科會計畫支持。
中研院指出,「菊石」擁有穩定的軌道,其近日點為66天文單位(au),屬於極稀有的「類賽德娜天體」(Sedna-like objects,亦稱Sednoid),軌道遠在海王星重力影響之外;值得注意的是,「菊石」的軌道方向,與太陽系中其他三顆「類賽德娜天體」相反,為此遙遠天體族群的複雜性與演化歷史,提供新的線索,也意味著第九行星存在的可能性降低。研究成果已於今年7月14日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
發表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中研院天文所支援科學家陳英同博士指出,隨著「菊石」的發現,證實科學家可透過更先進的望遠鏡等巡天設備,開始有機會在這被忽略的區域中發現天體;此前已知的「類賽德娜天體」軌道方向,大致相同,但「菊石」的軌道卻朝另一方向,此一獨特特徵,顯示外太陽系的動力結構,比過去所理解的更為多樣與複雜。
陳英同認為「菊石」的存在,也對第九行星可能的軌道有了新的限縮;發現「菊石」,就像在太陽系的邊界找到失落的一塊拼圖,拓展了人類對外太陽系極遠天體軌道分布的認識。
中研院指出,電腦模擬顯示,「菊石」的軌道數十億年來始終穩定,不受太陽系其他天體影響。如此長期穩定的軌道,使「菊石」成為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太陽系「化石」之一,也暗示其來自太陽系誕生初期,保留著早期軌道結構的「化石紀錄」。
中研院說,在探索「菊石」誕生之謎時,另一回推模擬結果指出,約在42億年前,「菊石」與其他「類賽德娜天體」可能曾經呈現軌道群聚現象,後或隨著外太陽系某顆古老行星的消失,而形成目前的軌道。
(責任主編:莊儱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