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將至:長者保暖與血液循環雙重關鍵
入冬後氣溫驟降,長者與慢性病族群在面對低溫時更需關注循環與保暖。天冷時血管收縮、血壓可能波動,若活動量下降又穿著不當,容易導致四肢冰冷、頭暈倦怠或關節僵硬;健康管理師張恆恩表示:掌握保暖層次與日常動態調節,有助於讓身體穩定應對溫差變化,減少寒冷對健康造成的壓力。
氣溫下降對血液循環的影響
低溫可能會使血管收縮,導致血流阻力上升。對長者或患有三高族群而言,這種生理反應若未妥善調整,可能造成心臟與血管的負擔。長時間處於寒冷環境,還可能使血液黏稠度提高、末梢循環變差,出現手腳麻木或僵硬感。冬季清晨起床或夜晚外出時,建議逐步暖身、避免溫差過大,讓身體有時間適應環境。
洋蔥式穿搭穩定體溫
長者體溫調節能力較年輕人弱,建議採用「三層式保暖」原則。內層以吸濕排汗材質為主,保持皮膚乾爽;中層選擇輕量保暖衣維持熱氣;外層則挑選防風、防潑水外套以抵禦冷風。清晨散步或外出買菜時,可依氣溫增減衣物。重點在於讓體溫穩定,而非單純增加厚度,避免因出汗受涼反而著涼感冒。
維持活動量促進循環
冬季活動量下降會讓肌肉僵硬、血流減慢。建議每日可進行伸展或輕度運動,如手臂擺動、膝關節伸展與慢走。若在家中靜態時間較長,也可利用坐姿進行腳尖點地、腳踝旋轉等簡易運動,幫助下肢血液回流。清晨運動前可先在室內暖身,再外出活動,以防氣溫過低造成不適。
飲食與環境調整讓身體更順暢
長者在冬季飲食上宜攝取足夠蛋白質與膳食纖維,保持代謝穩定。可適量選擇富含維生素C與B群的蔬果,有助於維持血管彈性。家中環境可維持適度溫度(約20至22度),避免冷氣或電暖器長時間直吹。夜間泡腳或以溫毛巾敷頸背,也能幫助放鬆肌肉並提升末梢溫度。
WIWI溫感衣提醒
WIWI溫感衣提醒,入冬後長者與三高族群在保暖時應兼顧「透氣與導熱」特性,避免衣物過厚導致體溫調節困難。若能選擇貼身但不緊繃的保暖材質,並配合適度活動與飲食調節,有助於冬季維持較佳的體感與血液循環。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內容僅供一般性資訊與參考,不構成醫療診斷、治療或替代醫療建議。如有不適,請尋求專業醫療機構協助。
延伸閱讀:
・WIWI溫感衣
・健康精選文章
・WIWI官方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