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篇】三個移民夢──台灣青壯世代為何選擇到異鄉生活?
過勞、低薪、台海關係緊張,加上全球大搶才,台灣近年選擇移民的青壯世代愈來愈多,隨著日本、紐西蘭等國移民門檻變低、選擇變多之下,他們或是想一圓異國生活的夢想、或給孩子一個更安全的成長環境、或爭取更好的工作條件而出走。《少年報導者》採訪3位近年決定移民的青壯世代,聽聽他們出走台灣的心聲、與移民異鄉的挑戰。
烘焙業者張瑜珊:想給孩子一個安穩、舒適的成長環境
37歲,2024年申請日本經營管理簽證
「移民」一開始只是想換個生活環境,但在女兒出生後,想去日本的念頭變得更強烈,因為想給她一個我們都覺得舒服的環境。
日本是我和先生真心喜歡的地方,對我們來說,這是一種自我實現。台灣長期面臨對岸威脅,以及身處地緣政治*的風險,的確也是前往日本的原因之一,加速了我們做出移居日本的決定,我覺得搬去其他國家,或許是一種讓心安定下來的方式。雖然戰爭會不會發生沒人知道,但只要麵包事業能在日本發展起來,不論未來如何,應該都不會沒有退路。
地緣政治*:指人們因為世界各地的衝突或政治緊張,而可能面臨的各種風險,包括人身安全、經濟衝擊、糧食短缺等問題。
投資簽證規則突然改變,心裡仍有隱憂
我們倆是在麵包店打工認識的,當時我大學剛畢業,他比我小兩歲。後來,我們決定自己創業,開一間屬於我們兩個人的麵包店。很幸運地生意不錯,賺了點錢,於是上網查一下,發現其實兩人也負擔得起出國的機票,於是決定放幾天假,安排人生第一次出國旅行,搶到便宜的「清倉機票」去了大阪。
第一次去日本就愛上了,第二次去時,東京、大阪這些熱門機票就被搶光,只剩下沖繩。原本甚至不知道沖繩不在日本本島,但那趟沖繩之旅,看著眼前湛藍的天空、潔白的雲和大海,還有熱情友善的沖繩人,我們發現,原來生活也可以這麼舒服自在。當時,我和先生半開玩笑、又半認真地想著:有沒有可能我們以後真的能搬到日本住?
大家都知道日本很乾淨,但厲害的還有道路設計。不論是開車的人會主動禮讓行人,還是人行道設計得更寬敞、人車分流,都讓人走在路上更安心,公園也設置很多讓小朋友盡情玩耍的設施,女兒在每個公園都玩得很開心。
這些生活裡的小細節,都是我們特別看重的地方。考量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希望開店後有穩定的人潮,我們選擇落腳東京都八王子市,那裡公園多、也住了不少外國人。
日本麵包業很強,我們原本打算先到日本的麵包店打工,再著手開店。但是我和先生都已超過30歲,要用打工度假或是在日本找工作都不容易。我們的目標是去創業,詢問了一下,經營管理簽證的門檻只需要投資500萬日圓以上(約新台幣100萬元),算一算,我們的積蓄足夠負擔。去年(2024)12月,我們提出「經營管理簽證」申請。
不過,在日本租房並不容易,尤其是外國人。我們透過Facebook找到當地的台灣人房東,再由他介紹一位在日本住了多年的台灣仲介,算是這裡的超級前輩。在找開店地點的過程中,他幫了我們很大的忙,許多我們不了解的限制與語言障礙,都由仲介協助處理。
我們連員工都找好了,希望能請當地員工在外場接待客人,讓我們有時間繼續加強日文。不過開店需要簽證才能正式租下空間,目前僅能先看房。房東願意等我們拿到簽證再簽約,但也不能無限期等待,並說在下一位租客申請前,我們都有優先權。也因此,我現在最大的焦慮,就是在等待簽證的這段時間。
但最近日本又把經營管理簽證投資金額門檻到3,000萬日圓(約新台幣600萬元),雖然行政書士*說我們已經送件,不太可能溯及既往,不過,因為我們簽證還沒拿到手,還是有不確定性。目前只能透過社群觀察其他人的申請進度,大概推測需要等一年左右。
行政書士*:行政書士為日本國家認證的法律專業人士,負責協助民眾辦理各類與法律相關的業務,例如簽證申請、公司設立及房地產契約等。
女兒現在已經讀小班,她非常喜歡巧虎,還知道巧虎的日文名字叫「しまじろう」、妹妹小花叫「はな」,就是「花」的意思。因為我們已經決定搬去日本,住的地方和工作都安排好了,我們帶她在日本待了2個多月,就從巧虎的生活開始,讓她透過上學、和老師朋友互動的情節,慢慢熟悉日本。一開始女兒常說聽不懂,但後來竟然會自己要求看日文版的巧虎,還對我說:「媽媽,這樣以後去那邊,我才會講日文。」
家醫科醫師森森(化名):想體驗兩輩子的人生
33歲,2024年申請紐西蘭綠色清單移民計畫
我是家醫科醫師,主要看糖尿病門診。在臨床上,從慢性疾病到癌症,生病往往與壓力有關。若能把壓力因素拿掉,疾病的誘發或惡化情況往往都會改善許多。我身邊有很多認真的醫師朋友後來陸續轉戰醫美診所,原因多半是長期過勞。
在結婚之前,我從沒動過「移民」的念頭。我太太也是醫師,她一直羨慕可以到國外念書的朋友,也想體驗看看在不同國家生活的感覺,這也讓我們有了新的方向。
全球缺人的情況下,「醫師」是比較容易獲得移民門票的職業。歡迎移民的澳洲和紐西蘭,這兩個南半球國家我都去過,對我來說,澳洲人口多、生活節奏快,跟台北比較像,居住成本也高,每個人分配到的生活空間不大;紐西蘭則空氣更好、生活環境也更寬闊,所以我們選擇了紐西蘭。
醫師要在外國執業,就要考慮醫師證照是否適用。相比紐西蘭,移民到澳洲當醫師,就有可能得重新考照,光這部分就得多花3至5年的時間成本。
紐西蘭在2022年推出「綠色清單移民計畫」,綠色清單對於高技能、且在全球需求旺盛、紐西蘭長期短缺的職業,提供保證的居留途徑,而家庭科、麻醉科、精神科、外科等醫師,都需求迫切;在去年11月時,我們提出簽證申請,預計要等一年左右,我們打算在移居紐西蘭後,用兩年時間申請永久居留。
收入減半、但生活品質可能變好
申請移民過程很繁瑣,要研究移民流程、還要花大筆的開銷。首先得讓紐西蘭認證我的學歷,再通過英文測驗,簽證代辦公司可以協助處理簽證;通常最難的是,找到願意雇用的單位。透過朋友介紹,我幸運地接觸到開缺的當地診所,於是安排了一週的紐西蘭考察行程,也和診所見了面,大家一起吃飯、聊工作,過程很順利。
在一個8,000人的國內醫師臉書社團中,經常交流生活大小事。今年4月中國發動環台軍事演習,5月美國指出,中國對台海的威脅可能進一步升級時,有很多人在社團裡發文請教移民問題,底下留言也很熱烈,從10幾則到60則都有。
確實有醫師同業擔心戰爭風險,但其實政治因素只占我們考慮移民的一、兩成,真正左右決定的,主要還是生活環境。
雖然我在台灣已經工作10年,移民到紐西蘭,薪資得從頭開始,我將減少一半的收入,生活開銷卻翻高一倍,但我們真正看重的,是生活的狀態。在紐西蘭,看診多半採預約制,工作負擔比台灣小得多。
雖然我和我老婆在台灣的工作穩定、收入也不錯,但這樣一直過到70、80歲,一輩子似乎太單調了,如果有機會能到另一個國家生活,不就等於你可以在這輩子,體驗別人兩輩子的人生嗎?
AI工程師Will(化名):想往條件更好的地方發展
42歲,2022年申請日本「技術・人文知識・國際業務」簽證
2022年疫情趨緩後,日本率先放寬除觀光以外的簽證申請,一大批外國人終於有機會踏上這塊土地,我是最早入境的那一批人,也可能是當中年紀最大的首次赴日工作者。大部分赴日求職的台灣人年紀落在26~35歲,我當時已經39歲,可以說是非常「稀有」,但我知道這是我必須把握的最後一次機會。
我很早就想來日本,一方面是想往薪資待遇更好的地方發展,另一方面就是擔心戰爭發生的風險。我不想離鄉背井太遠,以亞洲國家考慮的話,我覺得日本是亞洲相對安全的國家,不管是在治安上面,或者是在軍事安全上面,而且,現在的日本又是一個更容易移民的國家。
外國人要在日本拿永居,尤其是他們所謂的「高度人才」,近10年變成一個很好走的路。我在台灣就已經是主管職,擁有不錯的職位和收入,來日本我也能夠在薪資和職位時有協商空間,爭取較好的待遇,時間點上也剛剛好,如果再早一點,也許我還遇不到這樣的機會。
來日本之前,我在一家台灣的美商公司工作,雖然因為職務調整加過一次薪,薪水已提升了兩倍,年收入大約150萬台幣。我在日本則可以拿到「年收1,000萬日圓」,大約200萬台幣,因為還要扣稅*,這樣算下來,日本的薪資在IT產業並不算特別優渥,不過,日本買房相對容易,所以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扣稅*:住民稅約10%,年金健康保險約8%,所得稅約12%。
我對任何事都想做好風險管控,決定移民日本之前,我已經在台灣與日本之間往返了15、16次,好幾次都在當地停留超過一個月,就是想拋開短暫觀光帶來的美好幻想,讓自己更了解這裡的生活、也做好心理準備,減少錯誤期待。
一確定有工作後,房仲立即蒐集那些我能接受、且願意租給外國人的房型。飛機落地的隔天早上8點,我就開始看房,一天連看了3間,當天就決定要租哪一間,後來也順利完成簽約。
原本還擔心自己吃不慣日本拉麵,畢竟這個年紀已經沒辦法餐餐吃澱粉。我還特地帶了許多從台灣帶來的罐頭和調味料。沒想到這些最後全放到過期,因為公司員工餐廳就解決了我所有外食上的煩惱。
表面「和諧」、但外人不易融入的社會
日本社會非常重視「和諧」,這意味著人們會盡量與周圍的行為保持一致,避免破壞群體的平衡。有位日本同事曾跟我分享,他去美國短期旅遊時覺得最辛苦的事,就是走在路上的時候,大家前進的方向都不一樣,彷彿隨時會撞在一起。
在日本你會感覺到一股「水流」,大家自然往同一個方向移動,你順著那個節奏走,就會很自然地融入其中。但為了追求「和諧」,日本社會也抹去了許多人身上的稜角與個性,讓不少人覺得這樣的日本很壓抑。
這樣的社會氛圍中,也存在某種排斥外國人的情緒。日文裡有個詞叫「外人(がいじん)」,是一種帶有歧視意味的外國人稱呼,在日本生活或工作時,我雖感受到不少日本人的熱情與包容,但內心仍會覺得,自己與日本人之間始終存在一道看不見的隔閡,難以真正融入。
但日本對我是「缺點最少」的選項,不只避開潛在的戰爭風險,收入也提升。重點是,過去我在台灣雖然年薪百萬、還是買不起房,今年是我來日本的第三年,就在東京買了房,地點在目黑區與品川區的交界,這裡雖不屬於日本都心五區*的蛋黃區*地段,但生活環境安靜、機能完善,從家裡走路6分鐘就能到車站,搭車5分鐘就能抵達山手線,是許多上班族嚮往的理想居住區。
都心五區*:東京港區、千代田區、中央區、新宿區、澀谷區。
蛋黃區*:指城市中最精華、生活機能完善、交通便利的區域,通常房價也相對較高。台北市信義區、大安區、中正區等即為典型的蛋黃區,就像一顆荷包蛋的蛋黃,是城市的核心地帶。
我買的房型是「2LDK*」,在台灣就是所謂的「兩房一廳」,兩間臥室一個客廳、餐廳和廚房,我和太太沒有打算生小孩,這樣的格局對我們來說已經很足夠,共花了7,000萬日圓(約新台幣1,402萬元);也有同事買在東京都立川市,距離車站五分鐘距離的3LDK(三房一廳),價格也差不多是7,000萬日圓。雖然日本開放國境後,外國人大量買房,東京精華地段房價幾乎翻了3倍,但坦白說,以同樣的預算相比,這裡的居住品質還是比台灣好很多。
2LDK*:日本房屋市場常用術語,指該房屋有兩個獨立的房間,外加一個客廳(Living room)、一個餐廳(Dining room)和一個廚房(Kitchen)的組合空間。
買房進度比我原先預期的早,現在也正在申請永久居留簽證,我想擁有更多選項,去選擇自己的未來。
我工作的這間日本大型網路服務企業,招募大量資訊人才、尤其是軟體工程師。公司相當國際化,員工大約一半是日本人,另一半則來自各國,以印度人和中國人居多,所以公司在開會或報告時都使用英文,也因為如此,像我這樣日語不太好,頂多看得懂五十音、能應付日常生活的人,工作上的專業交流都沒有問題,所以當初選擇這裡當作來日本發展的起點。
我們公司來自台灣的員工大概就有400人,而且人數還在增加。最近真的愈來愈多台灣人來日本工作,的確也有新加入的台灣同事,是因為考慮到戰爭風險,希望能在一個有永久居留制度的國家定居。但也有許多人在工作一、兩年後決定回國,一半是不適應日本企業的文化,另一半則是不適應日本生活。
「來日本」心理上必須提前做好準備,因為並不是每個來日本的人都能過得很好。我給自己10年的時間,去回答「我過得好不好」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我覺得,這是一個滿值得的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