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衝擊台灣,史丹佛訪問學者:參考日本策略、讓手中的「牌」越多越好
4月初,美國總統川普拋出的關稅政策撼動全球經貿,做為全球製造業的關鍵角色,台灣當然也名列其中。
儘管川普的反反覆覆暫緩了新的關稅規則,但也讓全球感受到了壓力,而台灣本土的中小企業與新創也名列最直接的受害者,該如何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成為當務之急。
前夏普法務長、現任史丹佛法學院訪問學者朱宸佐表示,生產地與供應鏈可能是無法短時間內改變的,但是如果掌握好美國的原產成分比例到首次銷售原則,或許能讓事業更為彈性。
出口商品受限、自有品牌也遭波及,中小企業缺乏產能轉移彈性成關鍵
針對中小企業在此次關稅戰中首當其衝的原因,朱宸佐分析,受到影響最深的就是直接從台灣出口至美國的產品,包括金屬設備、電子零組件、車床、CNC車床、螺絲螺帽等。他也補充,自有品牌的商品如自行車,也因報關責任落在品牌方身上,將面臨不小壓力。
朱宸佐指出,與大型科技企業早已透過「China Plus One」策略,在印度、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地進行產能分散相比,本土中小企業多數仍集中設廠於台灣,缺乏彈性因應。
他解釋:「這樣的趨勢在疫情期間更加明朗。當全球供應鏈遭受打擊時,企業若手中有多張生產地選擇的『牌』,就能根據課稅情況靈活調度,例如某地課稅較高時,就出別張牌應對。」然而朱宸佐也坦言,對於僅有單一設廠地的中小企業而言,短期內要轉移產能並不容易。
從原產成分比例到首次銷售原則,掌握美方規則是減輕稅負關鍵
面對關稅壓力,朱宸佐建議中小企業應善用制度與規則尋求空間。例如根據川普時期頒布的行政命令,若產品中美國原產成分占比超過20%且可拆分辨識,則不列入對等關稅範圍。
他進一步指出,許多企業或許具備一定比例的美國原料,但關鍵在於是否符合美國的「原產地規則」,這無法由企業自行認定。他提醒:「不是公司說裡面有美國成分就算數,還是得依照美國的標準來判斷。」
另一項可能的工具是「首次銷售原則(First Sale Rule)」,即關稅評估可參考供應商賣給第一層中間商的價格,而非最終進口價格。朱宸佐解釋:「簡單說,美國的進口流程常涉及多層銷售,首次銷售原則就是以最早那筆交易的價格作為報關依據。」
但他也強調,是否符合適用條件,需由美國海關認定,並須完整揭露交易細節與定價文件。
建全球佈局、學日本戰術,「別急著讓步,策略性應對美方變局」
談及更宏觀的產業佈局,朱宸佐認為台灣企業應建立「風險分散」的思維,採取靈活的全球產線調度策略。他表示:「就像前面提到的『蓋牌』概念,如果手上有多張可選的牌,即使其中幾張受阻,仍可打出其他牌因應,這是產業韌性的體現。」
他進一步提到,台灣與美國談判時,不應急於達成協議,可參考日本的策略。他指出:「日本不做重大讓步,也不急著達成協議。這句話其實反映出一種策略性的冷靜。我認為他們意識到美國關稅政策的反覆與國內政治的不確定性,因此選擇保留空間,避免因過早讓步而在政策轉變後受害。」
最後,朱宸佐提醒,在美中競爭與全球供應鏈重構的大背景下,台灣政府應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海外佈局輔導。他建議可協助業者尋找最合適的設廠地點,並促成與當地政府的合作協議,以降低單一市場風險,迎戰未來更多變的全球關稅環境。
延伸閱讀
川普關稅之亂助攻!中國電商敦煌網衝上美國App第二,創辦人「女版馬雲」是誰?
剖析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從「美國夢」破碎、金融體系轉變到台灣新創的機會
川普「對等關稅」之亂,衝擊了AI硬體卻是AI軟體新創的新機會?
跨越政經界線的馬斯克讓旗下公司危機重重,歐美印三地市場都投下不信任票?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