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當孩子怕打針、怕黑,那不是「膽小」的象徵。家長的第一個任務是理解與共感!

媽媽寶寶

更新於 10月29日03:41 • 發布於 10月23日02:31

孩子是否對於特定的事物感到恐懼呢?這其實是成長過程中最真實的情緒信號。像是怕黑、怕狗、怕打針,這些大人認為的小事,若未被理解與引導,可能會逐漸發展成恐懼症。家長若能以同理與陪伴取代責備與否定,不僅能幫助孩子走出恐懼,更能讓他學會面對未知、培養內在的安全感與勇氣。

孩子的恐懼不是「膽小」的象徵

幾乎所有孩子都會經歷恐懼的階段——怕黑、怕狗、怕怪物、怕打針。這些情緒反應其實是腦部「杏仁核」對威脅的本能反應。

根據臨床心理學研究,3至6歲是恐懼最常出現的年齡階段,因為此時孩子的「想像力」急速發展,而「理性判斷」尚未成熟,他們無法分辨真實與幻想的界線。例如,夜裡的影子、電視劇裡的怪物,或路邊一聲突如其來的狗吠,都可能在腦中放大成災難性的畫面。

這些恐懼在大多數情況下會隨著年齡與經驗的累積而逐漸減退,但若恐懼長期存在,並導致孩子出現迴避行為(如拒學、拒醫、拒睡),就有可能演變成「特定恐懼症」(Specific Phobia)。

心理專家提醒,恐懼本身不可怕,真正需要關注的是「恐懼影響了生活功能」——當孩子為了逃避打針而哭到無法就醫、為了怕黑而徹夜不眠,這都已超出正常範圍。

兒童恐懼

兒童常見恐懼:針頭與怪物

在心理門診中,最常見的恐懼症類型有「針頭恐懼症」與「恐怪症」。

針頭恐懼症(Trypanophobia)

幾乎每個孩子都不喜歡打針,但部分孩子會發展出極度焦慮與逃避的行為,這在臨床上被稱為「針頭恐懼症」。

根據兒童焦慮研究資料,約10%的孩子在5至6歲間出現此症狀。孩子可能在打針前就開始哭泣、出現心跳加快或暈眩。

若家長以威脅或強迫方式應對,反而會讓恐懼根深蒂固。幸運的是,隨著年齡增長與經驗正向化,這類恐懼通常在青春期後會減少。

恐怪症(Teraphobia)

這種恐懼源自孩子的想像世界。孩子會在夜晚害怕床底或衣櫃裡有怪物,不敢關燈、不敢獨睡。雖然聽起來天真,但對孩子而言卻是極為真實的恐懼體驗。

心理學家指出,這是孩子將無法理解的未知感投射成具體形象的結果。通常在學齡前至小學中年級最常見,若家長態度輕蔑或嘲笑孩子「幼稚」,反而會削弱孩子的安全感,使恐懼延長存在。

延伸閱讀:「這有什麼好怕的!」當孩子感到害怕時,別強迫他勇敢,6原則引導孩子克服

兒童恐懼

理解與共感孩子的恐懼:家長的第一個任務

孩子的恐懼不該被視為「問題行為」,而是一種「情緒發展的信號」。家長若能以接納與理解的態度回應,便能讓恐懼自然消退。此外,避免說出「沒什麼好怕的」或「你這麼大還怕」等否定語。這些話會讓孩子覺得羞恥或孤立,反而更難敞開心防。與其否認,不如用具體的行動陪伴,例如:「我們可以打開小夜燈,讓房間亮一點。」這些行為訊號比語言更能讓孩子安心。

循序漸進的暴露練習:讓孩子重新掌控恐懼

心理治療中處理恐懼最有效的方式,是「漸進式暴露治療」(Gradual Exposure)。這個概念也適用於家庭中。家長可以依孩子的耐受程度,分階段設計「安全的接觸經驗」。

以針頭恐懼,可以先透過繪本或角色扮演遊戲,讓孩子模擬打針的情境;同時讓孩子知道醫療行為的目的,是保護身體而非懲罰。

對害怕黑暗或怪物的孩子,家長可讓他參與「掌控儀式」,例如一起製作「怪物噴霧」(實際上只是芳香噴霧),或每晚例行「怪物巡檢」,這不僅增加趣味,也能讓孩子覺得自己擁有掌控權。當孩子能主動面對恐懼時,大腦便會重新建立「安全記憶」,恐懼自然減弱。

獎勵勇氣,讓恐懼轉化為自信

研究指出,正向強化是協助兒童克服恐懼的關鍵。當孩子展現勇敢行為,即使只是小進步——例如敢靠近狗一步、敢在燈微暗的房間待五分鐘——家長都應即時讚賞或給予小獎勵。這不僅讓孩子覺得努力被看見,也能讓「面對恐懼」與「被肯定」產生連結。

不過獎勵的重點不在物質,而在肯定孩子的勇氣。可說:「你今天真的很勇敢,雖然還是有點怕,但你做到了!」這樣的語言強化能提升孩子自我效能感,讓他更願意嘗試下一步。

兒童恐懼

何時該尋求專業協助?

如果孩子的恐懼持續超過六個月、影響學校生活或社交互動,甚至出現身體症狀(如心悸、頭暈、嘔吐),就應考慮尋求專業協助。兒童臨床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可透過「遊戲治療」、「認知行為治療(CBT)」等方式,協助孩子重建安全信念。

部分家長擔心就醫會讓孩子「被貼標籤」,但實際上,早期介入能防止恐懼擴散成廣泛性焦慮症或社交退縮。家長的態度決定治療成效——若父母展現接納與支持,孩子也會更容易建立改變的動力。

恐懼並不可恥,它是孩子學習理解世界的一部分。孩子透過恐懼學會辨識危險,也透過克服恐懼學會自信。對父母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消除恐懼」,而是「陪孩子一起面對恐懼」。

當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尊重、被支持,恐懼自然會在愛與安全的環境中慢慢縮小。最終,他們會發現:原來勇氣,不是沒有害怕,而是即使害怕,仍願意一步步前進。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勇敢和自信來自父母的陪伴》矽谷爸爸:培養孩子的勇氣,父親要負更多責任
孩子怕鬼,甚至影響生活作息、睡眠,心理師:讓孩子重拾掌控感,心理力量越強大快樂越不怕!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生活話題:普發現金懶人包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高鐵每天超過2千空位被浪費! 11/10新制「提早1小時搭車先換票」

自由電子報
02

健保補充保費挨轟 石崇良親上火線:改革是為了公平非「搶錢」

自由電子報
03

熬夜恐發生猝死!專家曝「4警訊」:許多人以為只是小毛病

鏡報
04

租屋養老遭拒!台中75歲長者「找40間租屋」全碰壁…房東聽年齡秒拒絕

三立新聞網
05

鳳凰颱風最快「下週一發海警」!北轉逼近台灣 氣象署:3地區下到發紫

三立新聞網
06

氣象署發布「中度磁暴」警示 明日5時起影響約33小時

台視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