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有慈會客室:建築與時間的對話 顧倩如為梨山賓館修復時代感性
在顧倩如的建築地圖上,梨山不只是座山頭的標記,更是與時間共振的召喚。接下梨山賓館的改造工程任務,逐漸與梨山建立起情感,不但保存歷史共同記憶,更意外成為她壯年時期最重要的使命。
作為一位從紐約返台的女性建築師,顧倩如在父親久病時回到台灣,陪伴父親走過人生最後階段,也受貴人之託接下了梨山賓館的改造工程。在這段過程中,她對這棟舊建築與山區社群產生了深厚的連結,決定暫時不返回紐約,專注完成這項工作。
走在梨山賓館前,顧倩如總有說不完的故事。她熟悉山巒變化,甚至為路邊剛出生的小黑狗命名。這棟建築曾輝煌,主要道路也曾被山崩掩埋,被時間遺忘。而顧倩如的目標,不是重現昔日榮光,也非打造博物館式展示空間,而是為舊建築注入新生命,「舊建物再利用其重新詮釋歷史建築的過程,是跟過去的建築師與時代對話。」她希望盡力找回1949年至1983年之間,那段台灣從貧窮走向經濟起飛的空間氛圍感,可能是材料上或尺度上的搜尋與重新安置。讓建築以共鳴的姿態,回到人們生活之中。
梨山賓館是全台知名的蔣公行館之一
顧倩如小檔案
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建築、規劃與保存研究所,專攻歷史保存研究,並擁有巴特萊特建築學院建築碩士、成功大學建築系建築學士學位。曾參與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修復工程、紐約市麥卡倫泳池及活動中心增建與改建案、紐約下東區聖奧斯定教堂奴隸迴廊修建等案。現任梨山館建築設計師。
與歷史的對話
梨山賓館原為國防部眷屬宿舍,後經蔣中正指示改建為招待所,最終以宮殿式樣坐落山巔,與圓山大飯店、陽明山中山樓並列為北台灣三大「蔣式建築」。這是一種象徵威權美學的時代風格——高挑屋簷、繁複斗拱、紅柱金瓦,龍鳳呈祥,時間彷彿凝結於山中。
如今,這類建築看來既斑駁又不合時宜。顧倩如無意以敬畏之姿臨摹歷史,而是提出問題:「如何讓這棟建築在保有歷史精神的同時,也成為可居住、可呼吸的當代空間?」
因此,她不僅修補結構,更嘗試喚回被遺忘的聲音——軍政記憶、原民足跡、觀光熱潮的殘影。她引入自然光,打開壓抑的格局,重新調整建材與尺度,使建築語彙從威嚴轉為溫潤,從象徵權力轉為文化交流的場域。
梨山館的宮殿式建築是時代印記
民國五十四年省主席黃杰題匾
梨山館周邊群山翠擁
與地景共呼吸的設計
顧倩如說,相較於打掉重建,微調更為困難,而她的反覆思量,也讓工程進度特別緩慢。
她來自一個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從小與父母、祖母、曾祖母一同生活。小學時期,每逢寒暑假總是顧著玩,不寫作業,直到開學前一天才和弟弟邊哭邊寫。90歲的曾祖母總是放棄睡眠,坐在一旁陪著孩子們熬夜。弟弟還曾問曾祖母,為什麼不幫我們寫?「但其實,曾祖母根本不識字。」
在改造工程中,顧倩如希望以當代的精神,留下現代核心家庭難以體會的一種時代氛圍,那不只是有人陪伴的溫暖,也不只是強調飲水思源的時代奮鬥意識,而是戰後文化如雨後春筍般,那股充滿希望、生命力與盼望的美感。
因此,她捨棄高調、制式的語彙,選擇讓建築回歸地景。從局部與細節著手,追求整體氛圍的轉化。她精心更換紅色地毯,既顧及時代性,也符合空間美學,就像用修容霜提亮了老建築的面貌。她選擇以素描方式呈現賓館外觀,設計在客房內的面紙盒上。這些看似零散的設計,背後實有一致性的元素與邏輯,讓建築逐漸在自然與歷史之間找到明亮而穩定的節奏。
在設計中,她保留部分原有建築語彙,如挑高大廳與對稱軸線,並巧妙地調整內部空間配置,為其賦予新的任務。例如拆除兩間客房,改為展覽空間,成為保存時代記憶的重要載體。她說:「阿里山和溪頭有自然景觀,而我選擇讓梨山賓館融合當地產業地景,販售的是文化地景,讓它保有自己的獨特性格。」她在既有圖騰中引導光線流動、聲音穿透,使人與建築的關係,從「仰望時代領袖」,轉化為「與特定時代文化共處」。
她與各式建材廠商一同研究山區常年雨雪對建材的影響,對山壁間所用的大理石材也如數家珍。她解釋,當年中橫公路通車是一件大事,全台各地能使用花蓮產的大理石,象徵一種財富與榮耀。而梨山賓館周邊山區能夠大量使用大理石砌成山壁,正是那個時代獨有的表現,也讓空間保留了一種無形氛圍。
她重新定義這樣的建築,以空間如頁,氣候為墨,人在其中閱讀歷史,也同時被歷史閱讀。
顧倩如選擇讓梨山賓館融合當地產業地景,保有獨特性格
用溫柔力量找尋建築記憶
熱愛跨國旅行的顧倩如,從台南到倫敦,再由台北到紐約,在紐約從事建築師工作期間,累積了許多改建公共建築的經驗。她說,紐約是一座重視建築精神的城市,當地建築師特別重視建築所呈現的時代感;而在台灣,情況恰恰相反,歷史建築常被視為「老舊建築」,對其獨特性往往缺乏足夠重視。
她建築生涯中改造建築工程的啟蒙案,是台北大同區保安宮,當時顧倩如還是初出茅廬的研究助理,廟宇中的圖騰喚起她對老物件的熱情,從此對老建築的改造工程產生濃厚興趣與緣分。
她坦言:「我走訪台灣許多城市時,發現不少建築、夜市與文創基地帶有明顯的觀光感,許多市集的面貌近似。」相較之下,在歐洲,已有越來越多民眾開始抗議過度觀光對城市風貌的影響,並積極尋求保留城市與建築的獨特性。她認為,這也反映出台灣在建築活化與再利用方面,仍有許多進步的空間。
一座山中的回聲
顧倩如經常在梨山賓館周邊爬山,深入鄰里生活。她希望改造工程不只是技術上的整建,而能成為一種關係的再生與融合──不僅是空間與使用者的連結,更是建築與歷史、文化與地方自然之間的多重對話。她說:「舊建築再利用的挑戰除了評估原使用功能是否能延續保存,並要思考如何賦予建物新生命,實際面更有法規考量,例如如何滿足現有防火或耐震規定以及節能問題。」
今日的梨山賓館,不再是過去權力中心的象徵,其與自然對話的空間,呈現出一種純樸的文化美感。而顧倩如,也不是以英雄姿態完成這場改造,更像是一位細心守護的藝術修復師,或如同生態保育者,溫柔而堅定地陪伴著這座山中建築,如清泉般靜靜流動,保留它的獨特性,也讓它在時間與空間之間,找到一個讓過去與現在都能共處的位置。
改造後的客房風格溫潤
更多內容請詳旅讀《一個人也不寂寞的瀨戶內海》2025年9月號1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