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哺乳心樂園】職場哺乳挑戰大!企業與個人共同努力,實現母親、嬰兒與社會三方共贏的局面

媽媽寶寶

更新於 10月07日12:41 • 發布於 10月05日16:00
母性健康保護│ESG│哺乳室│擠奶時間

目前職場哺乳常見的困擾和挑戰如下:

  • 工作時間無法彈性調整,無法按時擠奶導致塞奶或奶量減少。
  • 缺乏私密的擠乳空間及冷藏設備儲存母乳。
  • 擔心影響工作效率,遭受同事或主管的負面態度。

台灣以《性別平等工作法》保障母親在上班時間內擁有哺乳或擠乳的權利,但如何有效落實,仍有許多值得討論的面向。這幾年,企業推動永續發展(ESG),在落實社會責任(S)中,母性健康保護是個重要的議題,本文先從企業的面向談起,由ESG的角度切入,或許更能喚起企業對職場哺乳的重視,第二部分再從個人角度談自身如何努力。

企業面.如何從ESG角度推動母性健康保護

企業面從ESG角度推動方法如下:

E環境面.哺乳室

根據性別平等法第23條,若企業有100名以上勞工,則應提供哺(擠)乳室,以確保母親擠乳時的私密性與舒適度,進一步支持母親持續哺乳。

哺乳室條件包括:

  • 獨立且隱密的空間,避免外人干擾。
  • 具備座椅、桌子、插座(供電動擠乳器使用)。
  • 冷藏設備以存放母乳(如果是公共區域的哺乳室,並不需要冷藏設備,但在公司內部要有冷藏設備,得以儲存一天的乳汁)。

各縣市都有優良哺乳室分級認證評選,優良者有獎金,也是讓企業用心設置的誘因之一。

S社會面.母性保護措施

關於母性保護措施,包括:

1.哺擠乳時間

平日上班的媽媽若是長時間無法擠奶,可能會有塞奶或是乳腺炎的問題,如果職場環境無法有好的擠奶時間和地點,母親也會傾向退奶,因此,根據《性別平等工作法》第18條,雇主應提供哺乳或擠乳時間,以確保母親能夠持續哺乳:

  • 受僱者子女未滿二歲須親自哺(集)乳者,除規定之休息時間外,於每日工作 8 小時以內者,應另給哺(集)乳時間 60 分鐘。
  • 若工作時間超過8小時,應再增加一次哺乳時間。

2.夜間工作

夜間工作的母親更是會遇到哺乳時間難以安排的問題,所以,第30條規定哺乳期內的女性員工若需從事夜間工作,可要求調整工作時間。(對於夜班醫護人員、工廠輪班員工等夜間工作者尤為重要,確保她們能夠在兼顧母乳哺育的同時,維持工作權利。)

  • 夜間工作指的是晚間10點至次日6點的工作時段。
  • 哺乳期內的女性勞工(通常指嬰兒未滿1歲的母親)可申請不從事夜間工作,或要求合理的替代措施,例如輪班調整。

3.育兒支持

雖無法條限制,但我們呼籲企業能夠給予母親適當的育兒支持,優於法律的規定, 能讓母親們更能減輕育兒的壓力。

  • 提供優於法令的育兒留停制度。
  • 設計彈性工時政策,協助平衡工作與哺乳需求,或是能提供遠端工作與混合辦公模式,讓哺乳母親能在家哺(擠)乳,減少壓力。
  • 提供育兒諮詢及護理資源,比如新手爸爸媽媽社團,或是企業內育兒講座。
  • 主管與同事教育訓練,提升對母乳哺育的理解,減少職場歧視。

G制度面.建立完整母性健康保護措施

例如:追蹤育兒留停復職率及留任率、建立完整的母性健康保護措施,是企業可以在永續發展推動的方向。2023年葡萄王企業,曾經以葡萄籽計畫,以優異的母性保護措施,包含聘請國際泌乳顧問給予諮詢和專業講座,得到台灣永續行動獎。

母性健康保護│ESG│哺乳室│擠奶時間

個人面.如何持續職場哺乳

個人可透過以下做法持續哺乳:

1.擠奶時間分配

如果本來就是母乳瓶餵的母親,就依照規律的時間擠奶。親餵的母親,可採「上班擠奶瓶餵,下班親餵」的模式持續,以我自己為例,我也是56天產假結束後,就回到職場繼續住院醫師的訓練,但上班擠奶,下班親餵,母乳哺餵也能持續到小孩近2歲。

有些少數的狀況是寶寶只接受親餵,不妨在靠近媽咪工作的地點找托兒服務,中午休息時間或在哺乳時間可就近哺乳。

2.彈性的擠奶方式

通常是以電動擠奶器為主,擠奶時間大約20分鐘,最後,再輔以手擠加強局部部位,總共時間大約為30分鐘,稱之為「大擠」,完成二到三次噴乳反射即可(可以排出約80~90%的奶)。

目前有許多免手持電動擠乳器,更能突破空間的限制,只要在會議之前抽3分鐘去廁所,將免持電動擠乳器放入胸罩內, 就可以一邊工作(開會),一邊擠乳。也更鼓勵每個哺乳媽媽都要學會如何手擠奶,只需要一瓶集乳瓶,不需要大包小包,找一個安全私密的環境(甚至只需要拉簾),就可以擠乳。

若媽媽無法適當在擠奶時間擠奶,並感受到脹奶,建議可以到適合的空間,進行「小擠」,只要每邊各擠約3分鐘,完成一次噴乳反射即可(可以排出約50%的奶)。

3.做好計畫

在懷孕階段,其實就可以開始計畫並且看看職場是否有學姊有類似的經驗,觀察她們目前擠奶的方式,思考自己是否能執行,並與同事討論。

.懷孕階段

想清楚自己想要的哺乳型態(配合工作型態);找尋適合的擠乳地點;找尋適合的擠乳器,哺乳胸罩。

.產假期間

練習親餵;練習手擠奶(電動擠奶可等奶比較順或等上班後再開始);親餵完,可手擠一些存量庫存。

.準備回職場

調整餵奶與擠奶時間╱寶寶作息;練習擠奶;開始庫存預備的母奶(至少一天份);上班第一天最好安排在週三以後,減少母嬰分離時間,能在週末再做調整;給照顧者練習瓶餵寶寶。

.回到職場

確認儲乳容器及擠奶用品準備好;三到四小時擠奶一次;穿著方便容易擠奶;獲得同事與長官的支持。

不只是法規保障.更要透過企業支持與社會意識提升

職場哺乳不僅是個人選擇,更是社會責任的一環。除了法規保障,我們更要透過企業支持與社會意識提升,母親才能真正擁有持續哺乳的權利與能力,而不只是法條最基本的權利。

本文提及的企業母性保護措施,不侷限於哺餵母乳的婦女,也能支持到哺餵配方奶的母親。以現今少子化的浪潮而言,唯有提供這樣的保障,才能讓每位母親可以實際享有的支持系統。唯有如此,才能確保養育孩子╱母乳哺育的長期推動,並真正實現母親、嬰兒與社會三方共贏的局面。

張淳翔醫師

張淳翔醫師

【專欄說明】華人泌乳顧問協會旨在營造一個能提供符合華人文化、特點的人力資源、專業諮詢、技術交流的母乳哺育專業團體,協助泌乳婦女照顧,以提升母乳哺育家庭生活品質。專欄將由協會中的專業泌乳顧問輪流執筆,推廣正確觀念,讓有心哺乳的媽媽都能得償所願。

現任/新竹市小森林診所兒科主治醫師.國際認證泌乳顧問
經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林口長庚兒童腸胃消化科研究醫師.桃園敏盛醫院兒科主治醫師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哺乳三階段QA】回職場後,遇哺乳瓶頸別慌!泌乳顧問提供解方,讓哺乳之路更長久
職業媽媽下班一樣可以餵母奶!產後回歸職場前兩週開始存奶,在公司擠不出奶可以這樣做!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 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期

做好防護措施 讓免疫力站穩腳步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靠性排解壓力 小心陷入「性成癮」循環!醫:這些人風險更高

健康醫療網
02

肺炎已成第三大死因!專家:65 歲以上務必接種「這2劑疫苗」

健康醫療網
03

快訊/郭台銘媽媽今北醫辭世 享嵩壽100歲 !北醫附醫回應了

三立新聞網
04

「上翹GG」愛愛更舒服? 醫揭真相

ETtoday新聞雲
05

11月06日 我們都在時間裡長大

Heho健康
06

你有潔癖嗎? 醫師解析「強迫症」與「強迫人格」特質

NOW健康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