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新手爸的陪產地雷!避開5大地雷區 成為老婆人生重要時刻的精神與行動支柱

媽媽寶寶

更新於 11月02日05:58 • 發布於 11月02日05:58

新手爸爸陪產,看似只是陪在身旁,其實是一場心理與行動的雙重支持!當太太在待產室裡忍受陣痛、面對未知,老公的出現,或許是我們最需要的那道光。

陪產 不只是出現在產房的一刻

在臺灣,相關研究指出,當準爸爸全程參與從待產至分娩的過程,不僅能有效減少產婦的無助感與焦慮,也能增強雙方的親子與夫妻連結。陪產的意義,不單是進入產房那一瞬,而是從產檢、產前準備到產後的一整段支持。這段陪伴讓太太知道,這不是她一個人在奮戰。

當老公能握著自己的手、替自己擦去汗水、說一句「我在這裡」,內心往往因此減輕重擔。研究也指出,爸爸陪產的投入伴隨著產婦用藥量下降、產程縮短的可能性。因此,作為準爸爸,提前做好心理與行動準備,是對太太、對新生命,也是對自己的一份責任。

建立產的情緒橋樑

心理支持對太太而言,是最直接也最關鍵的陪產角色。當在待產室裡面對陣痛、害怕、未知,先生的語言、姿態、陪伴,都可以成為太太強大的內心支柱。資料指出,近九成的準爸爸認為自己應該陪產,其中最主要的理由是「給予伴侶心理上的支持」。

因此,需在產檢前就與太太建立共識,例如在陣痛期間希望先生怎麼做?希望先生說什麼、靜靜陪伴還是積極加油打氣?提前溝通可以避免待產時因慌亂而說錯話、做錯事。

動起來才是真正的「在場」

除了心理上的陪伴,行動支持則是能實質幫助太太的地方。從產檢時握著太太的手、協助做孕婦運動,到待產時幫忙擦汗、換衣、遞水、協助變換體位,一個細微但貼心的動作,往往比語言更具力量。

例如在產房裡,老公的位置要預先安排,多數醫院建議站在太太頭部兩側,避免阻礙醫護作業。需提前準備好乾糧、飲用水、手機充電、衣物更換、甚至記錄寶寶出生的鏡頭等,這些都是讓先生轉化為行動支持的重要細節。

地雷1忽視她的聲音 只看流程

有些爸爸在產房時過於緊張或自我固執,覺得「我只要在旁邊就好」,結果忽略太太的真實需求。若坐在一旁滑手機、低頭看表、或隨意說「馬上就好了」這類安慰,反而大大扣分。調查指出,有準爸爸在陪產時說了像「有那麼痛嘛?」、「快點吧!」這樣讓產婦被激怒的話。

正確做法是,停下自我思緒,專注看太太,傾聽她、回應她,用心在她的頻率上才是。

地雷2 只想記錄畫面,忽略當下伴侶

許多爸爸以為「我要幫老婆拍下寶寶出生那刻」是最好投入方式,結果變成忙著找角度、拍攝、自拍,忽略了當下太太最需要的是請你握著他的手。

建議事前與太太達成共識,討論想拍哪些畫面、在哪個階段拍、是否在旁或由醫護拍攝等。

地雷3 沒有做好體力、心理準備、當場傻眼或暈眩

雖然進產房看似浪漫,但實際上可能出現大量血水、羊水、產程拖長、醫護指令密集,若毫無心理或體力準備,很可能當場慌亂或昏倒,反而成為負擔。研究指出,準爸爸若未受陪產課程或心理建構的訓練,較容易在場面出現慌亂。

建議事前上「親子課程」、「產房講座」、看幾個說明影片、了解醫院流程,並提前排除公司與工作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確保能陪產到底。

地雷4 把陪產當「看熱鬧」或「完成任務」

有些爸爸認為「我進去陪產了,就好像打勾了」然後就放鬆警戒,結果在待產室中玩手機、聊天、走動,讓太太有被拋棄在痛苦中的感覺。據報導,產婦最害怕的不是疼痛本身,而是「孤單無人理解」。

所以陪產,不是「在場」就算,而是「全神貫注地在場」。

地雷5 事後不做連結 讓歷程成為彼此的遺忘

寶寶出生、產程結束,看似完結,但其實是夫妻初為人父母的新起點。許多爸爸陪完產房後,回家就切換回工作模式,甚至不與太太回顧這段旅程,讓太太有「我歷經這麼多,他好像一路沒感受到」的落差。

建議在產後找個時間,和太太兩人靜下來聊一聊,分享這一段神奇的路程。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趙孟姿懷二寶「子宮頸閉鎖不全」做緊急環紮!拆線有感而發:真的是兒子的「救命線」
【8大高危險妊娠】「子宮頸閉鎖不全」難以察覺,卻讓早產風險大增!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 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期

做好防護措施 讓免疫力站穩腳步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靠性排解壓力 小心陷入「性成癮」循環!醫:這些人風險更高

健康醫療網
02

肺炎已成第三大死因!專家:65 歲以上務必接種「這2劑疫苗」

健康醫療網
03

快訊/郭台銘媽媽今北醫辭世 享嵩壽100歲 !北醫附醫回應了

三立新聞網
04

「上翹GG」愛愛更舒服? 醫揭真相

ETtoday新聞雲
05

11月06日 我們都在時間裡長大

Heho健康
06

你有潔癖嗎? 醫師解析「強迫症」與「強迫人格」特質

NOW健康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