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戟專案」自製電戰系統有譜? 直擊C-130運輸機掛載莢艙密集飛測
日前,有軍事迷直擊,空軍的C130運輸機,掛載了前所未見的莢艙,展開飛行測試。專家普遍推測,這就是當初為IDF戰機打造的電戰裝備,名為「玄戟專案」的研發計畫。目的是讓IDF戰機,也能具備自我防衛的電戰能力。本台記者實地調查發現,相關測試動作 仍在密集進行中。
直擊畫面,空軍 C-130 運輸機結束飛測返航,兩側機翼下方掛載的筒狀物特別顯眼。灰白色外觀,與迷彩塗裝的機身形成鮮明對比。
前空軍總司令部電戰飛行官高志榮表示,看外型前後應該是天線罩,中段有些凹洞或凸起,可能屬於發電或進氣發電的部分,而不像是低頻段的旁立式干擾。
前空軍 F-16 種子教官黃揚德則說,外型雖然和過去使用的電戰莢艙不同,但看起來又和美方現役的新一代干擾器有點相似。
定格特寫來看,大小和 150 加侖副油箱差不多,卻更像某種感測器。各界消息直指,這就是中科院自主研發的電戰莢艙。
代號「玄戟專案」的 IDF 戰機外掛式電戰系統,從 2020 年開始推動,當時空軍編列 40 億預算,希望四年內能研製出性能接近 F-16 所用的 AN/ALQ-184 電戰莢艙。但直到結案,成果始終不明。
高志榮回憶,這個專案其實很早以前就在推動,不過當時做得不夠完整,功能不足,所以沒有被空軍採用。除了布線設計有限之外,編建完全依照美方模式,如果美方不同意授權,也就無法推進。
逢甲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紀東昀分析,電戰系統是美國嚴格管制的項目,美方政策是可以出售現成裝備,卻不會輸出技術給其他國家自主研發。
但如今的跡象顯示,空軍與研發單位並未放棄。因為在現代空戰環境中,電子戰和反干擾幾乎是必備能力。
黃揚德指出,不論掛載的是萬劍、天劍還是其他飛彈,戰機一旦進入敵方威脅範圍,若沒有反制手段,只能依靠熱焰彈這類被動防禦。若能研發自衛式電戰莢艙,再搭配 ALE-50 拖曳式誘標,將大幅提高 IDF 執行任務的成功率。
目前我國三型主力戰機中,只有 IDF 沒有電戰裝備,不僅影響作戰能力,更關乎飛行員的生存率。外界因此質疑,明明玄戟專案預算已結案,為何仍在進行測試?而原本為 IDF 量身打造的裝備,又為何會掛在 C-130 上?
高志榮分析,選擇運輸機是因為後艙可以放置測試監控平台,能即時監控數據,而不必等降落後再進行判讀。
黃揚德也補充,或許是為了測試是否能提供足夠電力,或避免干擾到現有航電系統,因此安排在運輸機上做 EMI 測試。
不過,也有不同解讀。紀東昀認為,過去空軍僅有一架 1351 電戰機,如今可能爭取到美方授權,準備升級既有機體並擴充能量,新增第二架 C-130 配備電戰設備,現在的測試,可能正是為此鋪路。
事涉機敏,有關單位保持低調。官方僅以「依敵情威脅與作戰需求,適切籌建國防武力」回應,卻也如同伏筆,留下了更多想像空間。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