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異質整合到矽光子,孫元成:AI Super Moore 與 3D×3D 新時代來臨
台積電前技術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副校長孫元成今(9 日)在異質整合論壇中分享3D x 3D 系統擴展的進程,以及目前產業挑戰和未來創新。
孫元成指出,在3D 異質整合這個名詞出現前,台積電很早就開始投入,並透過3D 結構持續推進CMOS 縮放,這些感測器、其他元件、邏輯CMOS 或記憶體,如同人類的大腦;而感測器、致動器(actuators)等特殊應用則彷彿五官與四肢;至於3D 異質整合中的「中介層」(interposer)如同人類的脊椎,支撐著並進行所有的訊息傳遞,好比神經系統一樣,而當時媒體以「超級晶片」(Superchip)、蘋果晶片或InFO 封裝(package on package)作為代稱,但這些就是3D x 3D 整合與系統擴展的早期代表。
「我們可以把Chiplet 與Packagelet 整合在一起,讓不同技術能各自持續演進並強化,同時達到最佳的系統效能、功率密度與外型設計。」孫元成也提到,光子技術(photonics)與CPO(co-packaged optics)對於資料中心、資料規模、AI 工廠或AI 處理來說,變得非常重要。
孫元成認為,如果大膽想像,未來可以在矽基的電子封裝中整合更多元件,甚至可能換成玻璃。除了光子,冷卻機制也必須整合,未來也將出現更多解決方案,至於系統應用方面,不同應用則需要不同封裝形式,因此會有各式各樣的需求,來整合不同類型的Chiplet 或元件。
「我們真的正在經歷另一場AI 大爆炸(Big Bang)!」透過結合大語言模型與運算能力,能將AI 部署到各行各業、各種應用,並惠及所有人。如今隨著生成式AI 與各種能力的出現,正進入資料規模、資料為中心的AI 工廠時代,以及邊緣AI 等智慧裝置。
雖然從技術層面看,功耗與能源效率仍是最大挑戰之一,市場對此需求仍大,但也帶來無數機會。孫元成認為,必須在架構、演算法及跨領域的共同創新與協同設計上,找到新的方式,或者說,向人腦獲取靈感,而「記憶體內運算」(in-memory computing)將是個起點。
談到台灣的角色,孫元成表示,在不同層次、供應鏈環節與能力上,各方都有自己的強項,沒有任何國家或地區能包辦所有事務,應建立在自身強項上,並合作前進,打造雙贏、共生的生態系統。他認為,前方還有許多機會,包括量子技術、新材料甚至量子運算,未來值得去開拓。
孫元成表示,「我們正邁向『AI Super Moore』與3D × 3D 的新時代,必須從人腦中汲取靈感。與其只著眼於摩爾定律或晶片成本的上升,應更關注其背後所能創造的價值與智慧。我們也必須正面迎接能耗挑戰,因為最精彩的未來仍在前方」。
(首圖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