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新竹今昔 一探「竹塹」文化底蘊
記者李佩玲/專題報導
新竹市舊名「竹塹」,是臺灣北部最早開發的城市,這座擁有超過300年歷史的城區裡,有著不少值得深入走訪的古蹟或歷史建築,如矗立在繁華街市間的「迎曦門」、鐵道迷不能錯過的「槺榔驛—古輕便車道」,以及老派又摩登的「東門市場」等;不妨趁著假日來趟新竹小旅行,體驗竹塹舊城的豐厚文化底蘊。
迎曦門舊城樓 歷史與現代交會
新竹過去稱為竹塹城,建有4座城樓,東門為「迎曦門」、西門為「挹爽門」、南門為「歌薰門」、北門為「拱辰門」,日據時期因實施都市街道改正,舊時的4座城樓,僅存迎曦門矗立在繁華街市間,靜靜細數著時節的變化。迎曦門城樓下段稱為城座,以條形花崗石石塊疊砌而成,城門洞為圓拱形,是城市的出入口;上層城樓原為木構造建築,現已改為混凝土造,城樓結構共24根立柱,屋頂部分為歇山重簷式構造,屋脊的起翹短而有力,彰顯威武氣氛,城門前豎有石碑一座,為竹塹築城歷史的紀錄;現今,城門前的廣場又稱「新竹之心」,為一個結合傳統與現代科技的市民廣場,是新竹文化的象徵地標。
位於新竹市北區的槺榔驛是古輕便車停留的站點,古輕便車是日據時期的大眾運輸工具,負責運送竹塹舊港與市區之間的客貨。雖然古輕便車與火車一樣有軌道,但卻是由人站在輕便車的後面,用長竿子撐著地,讓車輛前進,猶如「陸上行舟」。新竹城區至舊港線的古輕便車軌道約為西元1910年代鋪設完成,並以魚貨與乘客為主要運送內容;雖然輕便車道後來因各種公路、鐵路等交通運輸方式逐漸發達而廢止,但在社區的努力推動下,將這段歷史文化路徑重現,並提供小火車搭乘與導覽解說服務。遊客到訪,可乘坐在小火車上欣賞沿途風光,還能聆聽列車長介紹在地豐富的歷史故事。另外,槺榔驛也保留了過往樣貌,並增添許多裝置藝術,相當適合拍照留念。
舊市場新風貌 融合美食與文創風情
擁有百年歷史的東門市場,曾是全臺最大零售市場,也是全新竹第一座有電動手扶梯的建物,全盛時期可謂是舊城商圈的「旗艦」市場,全市超過一半的重要商號都進駐於此,除販售生鮮、蔬果與雜貨外,也有許多進口舶來品,並提供美容美髮、衣物修改、古董市集、畫室、音樂教室等多元服務。後因民眾消費生活習慣改變,不再有往日絡繹不絕的人潮,但近年來新竹市政府推動活化及改建,吸引年輕人進駐,開創不同風格的各國料理及小吃店,變身為愈夜愈熱鬧的美食天堂,吸引許多民眾造訪,不少店家甚至成為排隊名店;新時代浪潮與充滿歷史的老招牌、舊空間交織出獨特風格,也讓東門市場成了音樂MV、形象照片、婚紗攝影的取景勝地。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