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跨界實驗室|關於科技》Nothing 中 聽見世界|Nothing Ear (Open) 評測:開放式耳機的美學誘惑與真實挑戰

1% STYLE

更新於 06月13日05:00 • 發布於 06月13日05:00 • 張世文
(圖片:Nothing)3

Nothing Ear (Open) 以開放式耳掛設計與透明美學吸引設計愛好者,也為長時間配戴者帶來舒適新解方。然而在真實使用中,它也揭示了開放式耳機的結構矛盾——低頻削弱、環境干擾、與設計理想之間的微妙拉扯。這一次,1% Style 從設計、聽覺體驗到耳鳴族群使用情境,深度評析這款耳機,帶您看看開放式耳機所打開的,是什麼樣的聲音世界。

幾年前,耳機的未來是沉浸、降噪、密閉與安靜。但當生活的節奏愈發細碎,我們所需要的聲音設計,也從「封閉世界」逐步轉向「與世界共存」。開放式耳機的崛起,不是音質的妥協,而是一種設計哲學的翻頁。而 Nothing Ear (Open),正是這場變革中極具風格與意識的一件代表作。

一場從耳道解放的革命

過去十年,耳機是「逃離現實」的出口。你打開 ANC ,封閉自己;你戴上耳塞,隔絕車聲、人聲與雜訊。但現代生活要求更多交錯的任務:走路回訊息、通勤聽會議、邊運動邊接電話,這時我們發現,不是聽得越專注越好,而是聽得剛剛好,才能生活得更穩定。

開放式耳機的設計,正是這樣的生活呼應。它讓耳朵輕盈、沒有密封壓力、不排斥環境音,也能更自然地回應人聲與現場空間。這不只是功能的調整,更是從「沉浸」轉向「共鳴」的生活轉念, Nothing Ear (Open) 就是這波風潮中的趨勢性產品。

你可以說, Nothing Ear (Open) 不只是開放式耳機,更像是一件機能性的聽覺配件。採用耳掛式結構,搭配定向聲波傳導技術,它讓聲音精準落在耳道前端以降低外漏,又不需要壓迫耳膜;設計上延續 Nothing 一貫的透明美學,讓科技元件成為設計語言的一部分。技術上,它內建 11.2mm 動圈單體與低音強化單元,即便不是密閉式耳機,依舊能傳遞有份量的聲音。支援多點連線與低延遲模式,無論是工作切換還是觀影遊戲都能跟上節奏,再加上 IP54 等級的防塵防水,它是為戶外、城市、流動場景而設計的聽覺模塊。

確實,它不是為「發燒友」而生,而是為日常裡在意設計與身體感的人打造。Nothing Ear (Open) 所代表的,是一種聽覺設計的去重量化——一種更接近真實、更貼近當代身體感的耳機美學。

開放式耳機不是完美,但正是時代需要的選擇

當然,開放式耳機也有其物理上的限制:低頻回饋有限、無法完全隔音、不適合在極吵場域中使用。耳掛式設計對部分耳型而言也可能會有配戴挑戰。它不是為了讓你「逃離世界」,而是讓你與世界「和平共存」,但也正因為這樣,它成為一種值得注意的趨勢代表:我們正在從耳機中尋找「回到生活本身的方式」,而非僅僅是聲音的享受。

開放式耳機確實回應了一種新的生活節奏與身體感知,但它同樣不是「聽覺設計的終極解答」。在許多使用場景中,它的限制仍然明顯:嘈雜街頭、地鐵車廂、咖啡店角落——當背景音過強,你終究需要更大音量去「對抗現實」,而這正是耳機本該避免的狀態。

Nothing Ear (Open) 雖然用定向聲波與造型語言營造出前衛印象,但從功能性來看,它仍處於一種折衷狀態:為了開放,捨棄了低頻力度;為了美學,犧牲了佩戴穩定性,它更像是一款被設計師想像過的理想耳機,而非一款能長時間適應多元環境的全天候工具。

不過,在文明極度發展的情況下,文明病也跟著應運而生,對於聲音的觸動而言,耳鳴、聽覺過敏等聽覺困擾的患者,其實在傳統耳塞式耳機、主動式降噪耳機的蓬勃發展下,創造了更多的潛在性風險。相對而言,開放式耳機產品提供了另一種可能,這類耳機設計允許外部聲音進入,減少對耳道的壓力,可能對敏感的聽覺系統更為友善,但它,並不一定是最佳解方,甚至可以說,開放式耳機仍然過於依賴使用者的環境與配戴條件的「理想狀態」。當然,對這些患者而言,開放式耳機可能是相對友善的選擇——它不封閉耳道,能降低耳道壓力,避免長時間配戴帶來的悶塞感與聽覺疲勞;透過定向聲波傳導,聲音進入更自然,音量不需過高,也能避免耳鳴惡化。

說了這麼多,對於聽覺,選擇合適的音量、適當使用時間,仍是最終關鍵。

聲音不只是要聽見,而是要「共在」

明白說,Nothing Ear (Open) 所代表的不是一副「革命性的耳機」,而是某種生活感受的表現:我們正在告別「孤島式聆聽」,而重新進入「共鳴式存在」。它不封閉耳道,但它開放了一個更輕盈、柔和、理解生活邏輯的聲音空間。(推薦閱讀:純白另類科技,享受輕盈聆聽饗宴|前衛科技品牌 Nothing 推出全新開放式耳機 Ear (open)

這或許就是下一代耳機的起點:不是更封閉、更強大,而是更溫柔、更有感知力。因為聲音,不只是讓人聽見世界,更是讓我們保有與世界的連結方式。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科技相關文章

01

中華電信完成憑證換發 Google信任衝擊拆彈

卡優新聞網
02

中俄8月將舉行海上聯合演習

路透社
03

大二輟學為企業省下數10億美元,AI新創Delve解決企業最痛苦的「合規問題」

創業小聚
04

Google將簽署歐盟AI行為準則 Meta不跟進

路透社
05

印度與美國NASA合作 首度發射雷達成像衛星監控天災

路透社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