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道結石高風險 隱形疼痛殺手不可忽視
(觀傳媒雲嘉南新聞)【記者洪佳伶/雲林報導】泌尿道結石是國人常見的泌尿系統疾病,尤其在氣候炎熱、飲水量不足的情況下更容易發生。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與飲食習慣西化,結石患者的年齡層也逐漸下降,已成為男性、甚至不少女性健康的一大隱憂。
雲林長庚紀念醫院黃英哲醫師表示,結石是尿液中某些物質(如鈣、草酸、尿酸)濃度過高,形成結晶,逐漸累積成塊,常見於腎臟、輸尿管、膀胱或尿道。當結石阻塞尿路時,會引發劇烈疼痛與一連串不適症狀,例如:側腹或腰部劇痛(俗稱「絞痛」)、血尿、頻尿、排尿疼痛、噁心、嘔吐、發燒(若合併感染),輕則影響生活與工作,嚴重時可能造成腎積水、感染,甚至腎功能受損。
泌尿道結石的診斷通常透過影像學檢查、尿液與血液分析進行。治療上,小於5毫米的結石多可靠多喝水與藥物輔助自行排出;中小型結石則常以體外震波碎石術處理;若結石較大或位置特殊,則需藉由輸尿管鏡或經皮腎造廔等內視鏡手術治療。
黃醫師分享,55歲的B先生平時忙於工作,常忘了補充水分,近一週出現腰側劇烈疼痛、血尿症狀,就醫檢查發現右側腎臟與輸尿管嚴重積水,電腦斷層顯示輸尿管中段有一顆接近1公分的結石,造成尿液完全無法排出。立即安排輸尿管鏡碎石術處理,術後疼痛明顯改善,後續追蹤腎積水也逐漸消退,腎功能回復正常,成功避免併發感染與腎損傷。
黃醫師提醒,以下情況建議考慮積極處理結石,包括:1.結石大於5-6mm無法自然排出2.引起持續劇痛或血尿3.結石造成腎水腫或腎功能惡化4.合併感染、發燒情況5.頻繁復發影響生活品質。黃英哲醫師呼籲,平日應養成多喝水、規律運動與減少高鈣或高草酸飲食的習慣,若出現相關症狀,務必及早就醫,與醫師共同規劃合適治療,以守護泌尿與腎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