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餐桌是飲食文化的縮影,飲食文化是教育的成果」學習日本「食育」5大概念 讓你帶孩子認識如何好好吃飯跟怎麼吃飯

媽媽寶寶

更新於 2天前 • 發布於 2天前

有人說「餐桌,是孩子的第一間教室」,一頓飯,不只是填飽肚子,更是一場生活教育。日本的「食育」可以教我們,從每天的餐桌開始,讓孩子能學會尊重、感恩與生活的節奏。不只是台灣的孩子,我們大人更應該重新學習「好好吃飯、好好生活」。

從法制化開始:讓「吃飯」變成教育行動

日本的《食育基本法》由農林水產省主導、跨部會合作推動,目的在改善營養失衡、肥胖與過瘦問題,也讓消失的地方飲食文化重現。2005年頒布的《食育基本法》奠定日本完整的食育推動基礎,目前每五年更新一次的「食育推進計畫」,從家庭到學校、社區到企業,全國共同推廣。例如校園午餐、在地農場體驗、親子料理活動,都成為孩子學會珍惜與選擇的機會。食育不只是健康政策,更是形塑人格與文化的生活教育。

身心健康與人格養成:吃出規律與自我照顧

日本食育的第一步,就是讓孩子懂得與身體對話。從營養均衡、定時用餐,到細嚼慢嚥與不浪費,這些看似小事,其實在建立孩子的身心界線。共食的時光更是品格養成的時刻。等人一起開動、用心感謝、用餐後清理,都是學習自律與尊重的練習。

當吃飯成為生活中的儀式,讓孩子在每日三餐中,慢慢學會溫柔與有節奏的生活方式。

感謝自然與食物生產者:一句「我開動了」的意義

在日本,大家會在飯前說「いただきます」(我開動了),這句話代表的不只是禮貌,而是對食物與自然的感恩。從田間到餐桌,食育讓孩子親手體驗種菜、採收、烹飪,知道「食物不是理所當然存在」,這份感謝讓孩子在吃飯時多一份柔軟心,也懂得珍惜資源。當孩子能從一粒米、一片菜葉中看見人與土地的關係,那就是最深刻的生命教育。

尊重自主與地方特色:讓飲食回到生活裡

日本的食育不是中央一套教材,而是依地方風土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食文化。北海道學漁業,京都學和食,沖繩學熱帶作物等等,可以孩子透過味道認識土地。更重要的是,家庭與社區都參與其中,家長、農民、老師、餐飲業者一起行動,讓食育成為社區的共同語言。這種由下而上的教育方式,不只尊重自主,也讓「吃」重新回到日常的溫度。

體驗參與:從種到煮的學習:雙手觸摸食物的溫度

日本推動孩子「做中學」,「親子共廚」更是常見。讓他們親手種菜、下廚、分餐、洗碗,孩子可以在過程中體會到食材的珍貴,也學會對勞動的尊重。研究發現,親手參與料理的孩子更願意嘗試新食物,也更願意和家人分享。

對爸媽而言,陪孩子一起備餐的過程,就是最好的親子時光,透過這樣的互動,孩子從大人的身教中感受到愛與責任。

飲食文化與永續視野:吃得好,也要吃得長久

食育的最後一步,是讓孩子知道「飲食」與文化、環境息息相關。從選擇在地食材、減少浪費,到了解傳統節慶料理,都是文化與永續的體現。日本希望孩子懂得「吃飯」不只是個人行為,更是一種對土地的回饋。當孩子學會珍惜每一口飯、尊重每一段文化,餐桌就成了他們理解世界最好的起點。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誰說減肥不能喝湯?掌握4秘訣讓你越喝越瘦,冬季湯品大魔王就是「它」

不是運動就會瘦!加入飲食才有用 , 少吃不吃根本做錯了,喝水的量也要足夠才行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生活話題:普發現金懶人包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高鐵每天超過2千空位被浪費! 11/10新制「提早1小時搭車先換票」

自由電子報
02

健保補充保費挨轟 石崇良親上火線:改革是為了公平非「搶錢」

自由電子報
03

熬夜恐發生猝死!專家曝「4警訊」:許多人以為只是小毛病

鏡報
04

租屋養老遭拒!台中75歲長者「找40間租屋」全碰壁…房東聽年齡秒拒絕

三立新聞網
05

鳳凰颱風最快「下週一發海警」!北轉逼近台灣 氣象署:3地區下到發紫

三立新聞網
06

氣象署發布「中度磁暴」警示 明日5時起影響約33小時

台視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