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消災?哥倫比亞大學豪擲65億與川普政府和解,恐成白宮干預校園的「危險先例」
在經過數月的調查與談判後,哥倫比亞大學於23日與川普政府達成和解,聯邦政府將「解凍」其13億美元的研究補助,並重新開放哥大申請未來的研究經費;作為交換,哥倫比亞大學同意分3年支付2億美元(近新台幣59億元)的罰款,同時承諾將採取行動,遏止校園內的反猶太主義。儘管校方強調未犧牲學術自由,但外界卻質疑此舉恐開啟白宮干預校園治理的危險先例;學界內部也陷入「理性止血」和「懦弱投降」的辯論。
根據協議,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除了將分3年支付2億美元的罰款給聯邦政府之外,還會支付2100萬美元(約新台幣6億1939萬元),以平息美國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EEOC)自今年3月起展開的調查;該調查針對工作場所中與宗教有關的騷擾指控。
「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指出,哥倫比亞大學在協議中並未承認有任何違法行為,也明言不認同自己違反1964年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第6章中、有關處理反猶投訴的規定;該校聲明寫到:「這項協議不代表任何一方承認全部或部分責任,哥倫比亞大學明確否認對美國政府的指控或調查結果負有責任。」
儘管如此,哥倫比亞大學代理校長希普曼(Claire Shipman)在寫給教職員和學生的信中指出:「我們一再承認,猶太學生與教職員曾遭遇痛苦且無法接受的事情,改革是必要且正在進行的。」並表示:「我們的校園面臨非常嚴重且令人痛心的反猶問題。」
「必須止血」
去年,多所美國大學爆發挺巴勒斯坦的學生示威活動,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自今年1月重返白宮以來,陸續對這些大學祭出施壓,包括刪減研究資金、展開調查、撤銷國際學生簽證等。3月,川普政府指控哥倫比亞大學在去年反以色列抗議事件中處理不當、容忍校園內的反猶言論,宣布將暫停或取消超過4億美元(約新台幣118億元)的研究經費作為懲罰。哥大是第一所遭施壓的大學,哈佛(Harvard University)、康乃爾(Cornell University)和西北大學( Northwestern University)隨後也被波及。
聯邦政府設立的反猶小組針對哥倫比亞大學提出9項要求,包括加強示威管制、提高學術監督與紀律規範等;根據《紐約時報》,部分訴求與校內猶太團體一致。哥倫比亞大學的21人董事會與律師磋商後決定與政府展開談判。律師指出,訴訟短期內可能勝出,但聯邦政府仍可以剝奪哥大未來申請經費的資格,而這種不確定性恐重創學術研究。
哥倫比亞大學5月時表示,其13億的年度聯邦研究經費中,大多已遭凍結或取消,甚至失去申請新經費的資格,導致約180人被裁員;許多科學家必須另覓出路,不確定是否還能在哥大進行長期研究。與此同時,聯邦政府則繼續施壓,展開更多反猶太調查;5月底,教育部認定哥大「對猶太學生遭騷擾一事表現冷漠」,並在6月警告其可能失去學術認證,影響學生就學貸款資格。
哥大董事會共同主席、前國土安全部部長強生(Jeh Johnson)表示:「哥倫比亞大學的損失不是假設性的,而是真實存在。若不解決,我們可能失去整個科研體系,包含頂尖人才出走和更大規模的裁員。」他強調:「我們必須止血」。
根據《紐約時報》,哥大代理校長希普曼自5月起就與教育部長麥馬洪(Linda McMahon)進行多次會談,並與川普政府的反猶太工作小組、司法部等部門交涉;希普曼籌組一個由包含談判專家的領導團隊,確保任何協議都不會損害哥倫比亞大學的核心價值。
儘管希普曼與聯邦政府對許多事情持有不同意見,但她與校方領導層都承認校園中確實存在反猶太問題。根據哥大自行委託的調查,有62%的猶太學生表示,他們不覺得自己的宗教身份在校園中被接納;此外,也有不少人反映校園政體上缺乏包容異見的文化。
最終,雙方就金額與獨立監督機制達成共識。哥大強調,重點不在錢,而是協議不能干涉學術自由與招生權;一名參與談判的高層告訴《紐約時報》:「這筆錢雖多,但我們負擔得起。真正關鍵的是我們的核心價值。」
根據協議,哥大同意對嚴重影響校園運作的違規學生進行處分、對教務會議進行結構改革、對中東研究課程引入更多元的觀點、消除招聘與招生中的種族偏好,並終止「多元、公平及包容」(DEI)相關計畫。協議還要求哥大指派1位管理員監督這項為期3年的改革,並由教務長負責中東與其他計畫的人員聘用及其他事宜,以及安排1名學生代表協助處理反猶議題。
捍衛聲望?軟弱投降?
根據《紐約時報》,這份和解協議一公佈,立刻引來許多人痛批是對川普政府「舉白旗」,此外,先前麻州一名法官指出,用切斷科研經費的方式來施壓校園言論與行動,恐怕已經觸法。不過,也有人支持這項協議,尤其是擔心科學研究遭到拖累的人。
不僅教授們有不同看法,就連猶太社群內部對此也意見分歧,有人質疑,華府是否真的關心校園的反猶太問題,還是只是藉機打壓全美最頂尖的大學之一。而哥大前校長布林格(Lee C. Bollinger)則表示,川普政府已經「嚴重跨越了法律、憲政與基本規範的界線」,並說:「這是一個令人難過的時刻,對高等教育和這個國家而啀,都是一場悲劇。」
對於這項協議,希普曼在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表示:「我完全可以理解大家想要把這件事簡化成『投降V.S.勇氣』、『談判V.S.抗爭』的敘事,但現實遠比這複雜。慢慢地、謹慎地保護我們的核心原則,同時穩定學校狀況,其實也需要勇氣,這不是投降。」
然而,一些人擔心,這項協議終究無法真正化解來自政府的威脅。哥大文學教授兼校務委員會成員史勞特(Joseph R. Slaughter)認為,這項協議雖然保留了某種程度的學術自由與自主性,但可能也開啟了「政治干預教學、研究與追求真理的危險先例」。他指出,該協議在某方面類似於「同意裁決書」(consent decree),但卻缺乏「能有效保護哥倫比亞大學免受聯邦政府勒索和政治干預的法律保障與司法監督」。
另一方面,在醫學與科學圈中,許多人擔心研究資金遭砍會讓數十年來的研究成果功虧一簣,因此不少人認為這份和解是務實且明智之舉,重點在於確保大學長期的發展。哥大醫學院教授沃曼(Howard J. Worman)就表示,若聯邦資金再被削減,恐引發優秀醫學研究人才出走,這份協議是「最好的前進方式」,他「絕對支持」學校的決定,並說:「我認為哥大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對學生赤裸裸的威脅
部分教授擔心,這項協議可能會讓學生對於參與政治運動有所顧忌。古典文學教授豪利(Joseph Howley)告訴《紐約時報》:「這項協議的目的,就是要影響校園內的政治言論。」紐約知名猶太裔國會議員、哥大校友納德勒(Jerrold Nadler)承認校方需要做更多以保護猶太學生,但同時也批評母校「實際上舉了白旗」,讓一所曾備受尊敬的大學屈服於政府的威脅下:「這樣羞辱性的決定,並不會改善猶太學生在校園內的處境。」
還有一些法律學者指出,這類協議本身的性質也值得檢討。哥大法學教授波曾(David Pozen)在部落格中寫道,川普政府藉由私下協議來重塑校園運作,這種方式不僅削弱大學預算和自主權,也侵蝕了法治。他認為,這種沒有深入調查、也沒有法院裁定的協議,只會讓行政權更集中、排除國會與法院,並在整個公民社會引發寒蟬效應。波曾表示:「這是川普偏好的監管風格,把他做生意的本事與威權的壓迫手段結合起來。」
美國教育協會(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主席密契爾(Ted Mitchell)表示,哥大是被迫在幾乎沒有選擇、也不符合正當法律程序的情況下做出讓步。他強調,這種方式不應成為常態:「把反猶太主義當成政治武器來操弄,將帶來極大的傷害,不只對高等教育,也威脅美國的核心價值。」(推薦閱讀)林佳龍低調訪問日本!中國外交部深夜緊急召見日本駐華大使:縱容「這個身分」竄訪
還有部分移民倡議者和律師擔心,協議中提到哥大必須在外國學生被捕時,通報國土安全部,恐將打壓參與示威的國際學生。《紐約時報》指出,雖然大學本來就有責任通報被停學或退學的學生,但新規定擴大了通報範圍。移民律師艾瑞克・李(Eric Lee)說:「這根本就是公然試圖嚇阻學生參與抗議。」
留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