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金兩度出手、兩度「擦身而過」新光與三商壽 輸了併購戰反而加分?
過去一年多來,台灣金控圈掀起兩波重量級金融併購潮,分別發生在上、下半年。巧合的是,中信金控(2891)皆積極參與其中,可見其擴張版圖的野心與企圖。然而結果卻同樣戲劇性──兩場都未能奪得最後勝利,與併購標的「擦身而過」。這讓外界好奇:中信金連番「搶親未遂」,究竟是錯失良機,還是避開潛在風險?
兩場併購皆擦身而過,中信搶親反拉抬到價格
首先,第一場併購案由台新金控(台新金)與新光金控(新光金)聯手,引爆市場話題。2024 年 8 月 22 日,台新金與新光金分別於董事會通過以換股方式合併,並同意設計合併條件。中信金則早在 8 月 20 日召開董事會,宣布計畫以公開收購方式取得新光金股權,正式加入這場「搶親之戰」。
然而,10 月間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金管會)以中信金遞交的方案「計畫不足、換股處理欠缺、對新光金財務及經營掌握不足」為由,駁回其公開收購案。最終,中信金只能撤案,看著對手聯姻成功,但也因搶親行動,台新金提出折算價格較原方案提高約25%的方案來併購新光金。
台新金與新光金於 2025 年 3 月 31 日獲金管會核准合併,並在 7 月 24 日正式成立「台新新光金控」,成為國內第四大金控,也為台灣金融業寫下最新一頁整併紀錄。
時間拉回到近期,目前進行中的第二場金融併購戰,主角換成玉山金融控股(玉山金)與三商美邦人壽(三商壽)。三商壽啟動出售計畫後,玉山金與中信金皆投入競價。據報導,最終玉山金以每股約 8.2 元、合計約 467 億元的代價勝出,溢價高達 22%。
中信金雖一度出價競逐,但在最後關頭選擇不再追價,考量壽險業務承擔的資本缺口與監理風險,最終決定退出戰局。這也使中信金在一年內兩度出手、兩度鎩羽,留下「連續擦肩而過」的紀錄。
股價反應平淡,避開高價整併或成另一種勝利
雖有這兩場併購失利在前,但對中信金的股價與市值幾乎未構成衝擊,市場反應相當平淡。根據公開行情資料,中信金 2024 年 8 月至 10 月股價大致維持在每股 30 元至 33 元區間,三個月波動幅度約 10%,屬於金融股常見的溫和震盪。這段期間正是台新新光併購議題最受矚目的時點,顯示市場並未因中信金出手「搶親」或遭監理駁回而調整評價。
再看今年的三商壽案,當市場確認玉山金勝出、中信金落馬時,玉山金27日股價一度重挫逾 7%,而中信金股價卻逆勢上漲 1.55%,以 42.65 元作收。反而出現「他人勝出、中信偷笑」的現象。
中信金近年連番出手,反映其對金控規模與壽險版圖的長期企圖。雖然未能併下新光金或三商壽,短線看似錯失擴張契機,但市場反而解讀為「避開高價與整合風險」。
例如若成功併購三商壽,估計需投入超過 400 億元資金,短期內將稀釋資本報酬率;反之保持現有結構,維持穩健財報與股東報酬,反而有助支撐股價。截至今年,中信金仍維持穩定配息政策,2025年度配發現金股利 2.3 元,殖利率約 5.25%,在金控同業中屬中上水準。
至於這兩場「搶親未遂」究竟是錯失機會,還是避開陷阱,恐怕仍需時間來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