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環保35】香港綠色行動力 街頭巷尾資源回收
慈濟環保35周年,來看香港兩個有特色的環保點。一個是位於人氣打卡點「怪獸大廈」的慈濟環保教育站,自2011年開始,志工深耕社區、推動回收教育,2020年底起,更轉型為政府推出「綠在區區」的社區回收便利點,透過智能積分,促進居民自主回收,提升回收便利性與認同感 。另外,2010年在北角道設立的流動環保點,聚集人氣,來市集買菜的、上班上學的都會經過。
港島東( 香港島的東部地區 )整合日間與夜間、定點與流動服務,政府民間攜手合作,擴大影響力,持續為社區注入溫暖的綠色力量。
十多年來,街坊早已養成習慣,把一周累積的回收物大包小包帶來,親手分類。志工與居民的默契和堅持,讓環保點持續生根,成為北角道最暖心的社區風景。
志工 林戀鳳:「我出來的時候見到好多人,大家每個禮拜都見面,好開心這樣子。」
其實環保點的設立,有段堅毅的故事。志工林發金因病臥床時,曾發願,若能重新站起來,要全心投入環保!在北角道生活半個世紀的她,對這條街有深厚感情。
慈濟志工 林發金:「長期堅持 一直做到今天為止,還是很多人一直在做,跟政府合作以後,我們就要遵照政府的規定來做,所有的事情都要尊重政府。」
志工 李幗英:「(林發金)她都叫我們多些照顧,那些弱勢族群,(疫情時)我們發口罩,發飯盒給老人家,給他們知道人間溫暖,我沒停過的。」
環保理念受到眾人的行動支持,還要看到商業、中產聚居的鰂魚涌,這座外型壯觀、被暱稱為「怪獸大廈」的建築群,不僅是許多人喜歡拍照打卡的地方,更是慈濟香港分會的環保教育基地,有環保署支持承租,十多年來,成為社區推廣綠色生活的核心。
綠在鰂涌經理 梁榮錦:「其實主要的功能,就用來儲存物資和回收物,平時我們會回收,打包用的膠袋,儲物袋等。」
這裡除了日間環保,也推廣夜間環保,方便剛下班的民眾。為了鼓勵大家利用智能磅,自己稱重,計算分數,不同回收物,有不同積分,在智能禮物機可以換食物。
綠在鰂涌經理 梁榮錦:「我只要打開回收 這裡寫回收,這個二維碼就用來掃這個智能磅,就會知道這個積分,會儲存到我的戶口。」
綠在鰂涌職工 陳雅絲:「這部車是我們綠在魚涌,第一部環保車,我們有一百多個屋苑(住宅區),每一天都要出去回收。」
綠在鰂涌職工 曾振邦:「最初開始我什麼都不懂(曾情緒困擾),到現在可以做人家的好同事,好開心,現在成為了慈濟師兄,希望將環保訊息帶給更多人。」
綠在鰂涌響應環保的人數持續增加中,做回收的人次從2020年5400人,到2025年七月達24952人。調查還發現大家在「日常生活採取了更多環保行動」,包括:節約水電(62.2%)、少用一次性用品(71.8%)、低碳出遊,選擇大眾運輸或步行(46.6%)、減少食物浪費(76.1%)。
職工志工攜手的環保服務帶來的不僅是社區的改變,更是內心的轉化,善加利用就是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