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海味加速災後復原 內政部助臺江生態品牌展售
記者吳典叡/臺北報導
颱風丹娜絲日前重創中南部地區,內政部國家公園署今(16)日舉辦「臺江生態友善黑琵牌商品展售活動」,協助七股漁民展售有黑琵牌授權以及濕地認證,符合友善環境與永續利用精神的相關漁產,現場聚集許多民眾聆聽黑面琵鷺與魚塭共生的故事,品嚐來自臺江國家公園周緣地區的鮮美水產,親自體驗人與自然共好的滋味。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今日首度將臺江限定的「黑琵牌」商品推廣到臺北,於圓山花博公園入口廣場舉辦「共享HAPPY海味餐桌-臺江生態友善黑琵牌商品展售活動」,特別邀集五家獲臺江國家公園授權的生態友善漁場共襄盛舉。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長王成機表示,濕地為大地糧倉,維繫無數生物的食物與棲所,人類的米、魚及鹽等食物都來自濕地,保護濕地的同時也保護人類與生物的未來。該署因此推動「濕地標章」以識別與肯定濕地產品具濕地友善作為。也歡迎大家多多申請、利用。
國家公園署表示,臺江國家公園是臺灣唯一國際級濕地型國家公園,具備碳匯、防洪、淨水及生態功能等多重功能,更是全球黑面琵鷺最重要的棲息地。為鼓勵園區周遭在地漁民參與生態友善棲地營造,臺江處自民國100年起推出「黑琵牌」水產品商標,透過國家公園生態保育形象及品牌價值,協助漁民進行產業升級、強化產品識別度,並於106年獲核濕地標章。迄今已授權來自「生態友善棲地魚塭」產品共計45項水產品及5條生態旅遊服務,展現產業與自然共生的具體成果。
國家公園署說,此次活動特別邀請來自受丹娜絲颱風重創臺南沿海地區的五家黑琵牌授權生態漁場業者,他們不畏颱風重創,親自將臺南沿海最鮮美的虱目魚、文蛤、龍膽石斑、白蝦等海鮮直送臺北,並現場分享養殖經驗與棲地保育的故事,讓消費者瞭解每一口食材背後的永續生態價值,也傳遞生產者對棲地保育的用心。
國家公園署表示,「臺江生態友善棲地營造計畫」將私有魚塭打造成為黑面琵鷺安心覓食的餐桌;從產地走向餐桌,從口味品嚐到價值認同,「黑琵牌」不再只是產品選擇,更是對臺灣土地與自然永續深切承諾,也讓消費者可以為臺灣的永續未來盡一份心力。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