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500多萬頭內銷不夠吃 台灣豬重返外銷需拚產量
〔記者丁偉杰、林宜樟/專題報導〕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大會(WOAH)今年5月正式宣布台灣列傳統豬瘟非疫區,也是亞洲唯一三大傳統豬病(非洲豬瘟、口蹄疫、傳統豬瘟)非疫區。台灣豬肉出口極具競爭力,要重返外銷飄香全世界,嘉義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林炳宏直言,目前台灣豬肉以內銷為主,國人吃的豬內有9成為台灣豬,另1成從國外進口,台灣養豬量1年500多萬頭尚無法滿足內需市場,「重返外銷,需拚產量」。
林炳宏說,近年來國內豬隻基因育種相當成功,公仔豬出生後即去勢(閹割生殖器),豬肉無腥騷味,口感好,具有一定市場需求。
嘉縣養豬事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林志達說,國產豬經過30多年品種改良,目前養豬主流為3品種肉豬(LYD Hog),係指透過藍瑞斯、約克夏及杜洛克三種品種配種雜交,生產的豬肉無腥騷味,無論肉質或味道,均遠勝國外豬肉。
業界人士說,台灣豬在國內已供不應求,重返外銷要創造優勢,首先產量要提升,追求產量提升,養豬場則面臨環保等挑戰,首要工作即養豬場現代化轉型升級,兼顧經濟與環境,讓養豬規模與飼養效率均提升,屆時養豬頭數就會有顯著恢復及增加。
林志達說,台灣豬肉睽違15年後,今年再度進軍新加坡市場,台灣豬品牌具競爭力,重返外銷,邁入智慧養殖是趨勢,提升豬肉品質安全,建立產銷履歷驗證,贏得國際市場信賴。
農業部資料顯示,台灣在1997年口蹄疫爆發前,外銷市場主要為日本,年外銷日本金額550至600億元。口蹄疫爆發後至去年11月統計數字指出,國內養豬場數減少了4/5,剩5664場,飼養頭數腰斬,約520.7萬頭,但年產值仍有851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外銷方面,2023年豬肉及其肉製品出口量值約台幣6億餘元,台灣在成為豬病非疫區後,豬肉外銷市場還有極大的空間可成長。
以國內養豬規模排名第5大的嘉縣而言,目前養豬場242場、養豬量32.8萬頭,年產值約56.6億元,自2021年起至今,已有160場響應農業部推動產業升級政策,獲總計約42.2億元補助經費,其中輔導6場推動智慧科技養豬,另輔導5場通過豬肉產銷履歷驗證。
嘉縣府農業處長許彰敏表示,嘉縣隨著小規模養豬戶陸續退出市場,養豬業結構逐漸調整,產業升級與經營規模擴大趨勢;目前尚未有特定養豬場與豬肉貿易商合作外銷,豬肉外銷仍須仰賴中央計畫性輔導,市場多元化布局。
相關新聞請見︰
台灣豬肉為何無腥騷味?學者給解答:適合華人生鮮市場「豬二代」陳聖瑋導入國外科技 「精準養豬」擺脫「養豬工」宿命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