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學浪潮在舊城迴響 潮返書店連結讀者的溫柔實驗
一名來自苗栗海線的青年,帶著故鄉的浪潮意象與對書本的熱愛落腳臺中舊城,悉心揉合成風格獨具的潮返書店。店主邱耀慶憑藉其行銷專業與設計巧思,透過獨創的家徽杯墊分級制度、書檔筆記本的溫柔對話,乃至三行詩的創作共鳴等活動,讓書店不只是書本的販售點,而是讓讀者深度參與、創造迴響的文化浪潮匯集之地。
始於故鄉的浪潮
跳脫中區舊城常見的紅磚洋樓敘事,一抹屬於盛夏的澄澈光影,穿透巷弄,溫柔地灑在一扇沉靜的靛藍門扉上。「潮返書店」主人邱耀慶,是一位來自苗栗海線苑裡鎮的青年,他將故鄉最熟悉的浪潮聲息,化為實體的書店,帶進這座書店,期盼能以此為起點,掀起一波又一波屬於紙本閱讀的溫柔浪潮。
潮返書店的現址,前身是一幢屋況不甚理想的老宅,邱耀慶憑藉著熱情與巧思,親手參與修整,為老屋換上了新裝。他巧妙地保留了建築的舊有骨架,那份歷經歲月的痕跡,如同家鄉給予他的安穩底蘊;而新添的設計語彙,則為這間城市書房,染上了一層遙遠而迷人的海潮味。
出身木工科系的邱耀慶,骨子裡卻流淌著對文學的熱愛。自學生時代起,閱讀與書寫便是他安頓心靈的方式,畢業後他選擇在文化底蘊深厚的臺中落腳,投身品牌行銷領域多年,積累了豐富的市場洞察與實務經驗。當深諳的行銷企劃專業,遇上內心對文字恆久的熱忱,加上一次偶然機緣中獲得出版同業的鼓舞與支持,那顆深埋心底的創業種子,終於在沃土中萌芽、成形。從一木一造的悉心規畫,到一磚一瓦的親手構築,「潮返書店」終而落地生根,成為他理想的具體樣貌。
形塑閱讀的良性循環
邱耀慶曾短暫旅居日本,對日式美學情有獨鍾的他,自然將這份喜好,也細膩地揉入了潮返書店的空間設計之中。門口掛著以海浪為主題的浮世繪暖簾,迎接每一位訪客;室內如同日式和室般,營造出讓人能自在席地而坐的榻榻米氛圍。在這裡,讀者可以隨意揀選一本書,尋一處舒適的角落安坐,讓時光在書頁翻動間緩緩流淌。點上一杯飲品,更能發現杯墊上藏著屬於潮返的驚喜。
為了讓書店與讀者之間產生更深刻的連結,邱耀慶設計了一份獨特的問卷分級制度。初次造訪的讀者,可以依據自身的閱讀習慣與偏好,填寫這份問卷。問卷將讀者分為五個以「水」的意象命名的層級:「滴蘊」、「共絆」、「湧水」、「築波」、「掀浪」,象徵著不同層次的文學涵養與閱讀能量。
完成問卷後,店家會根據讀者的積分,贈予一款對應層級的「家徽杯墊」,源自日本用以象徵身份與家族榮譽的「家徽」文化,邱耀慶將其轉化為對讀者閱讀歷程的肯定與標記,每一枚杯墊,都是獨一無二的身分象徵。這些充滿儀式感的客製化設計,不僅成功為潮返書店創造了話題與趣味,更在無形中激勵著讀者,透過持續的閱讀,向更高的層級邁進,形塑了一場屬於書與人之間的良性循環。
聽見書頁裡的迴聲
隨著數位時代裡紙本書籍的逐漸式微,近年獨立書店的經營,得面臨網路書店崛起的壓力。擁有行銷背景的邱耀慶,總能敏銳地從挑戰中發掘創意的火花。他認為,獨立書店若想在眾多同業中脫穎而出,關鍵在於書籍交易的形式之外,建立起無可取代的風格與人情連結。
他不只在選書上費盡心思,更致力於與讀者的互動細節中,建立起獨特的社群歸屬感。創業初期,他將每一位客人的回饋都視為珍貴的靈感來源,從中汲取養分,進一步發展出創新的行銷手法,讓潮返書店的生命力,如活水般持續注入。
為了讓書店不只是販售書籍的場域,潮返書店定期舉辦讀書會、文學講座、藝術展覽,讓閱讀走進生活、成為一種日常的體驗。書店空間也轉化成文化交流的平台,讓讀者在這裡不只閱讀,更參與、傾聽與對話。邱耀慶深信,當書店能成為文化的火炬,將持續在書頁之間傳遞下去。
目前,書店內的選書已累積至約2,500冊,涵蓋近50種分類,宛如一棵在城市中扎根,並日益枝繁葉茂的知識之樹。曾有一位來訪的讀者不經意地感嘆:「如果能為每個分類都寫下一些書評推薦就好了。」這句話觸動了邱耀慶,於是他設計了「書檔筆記本」的互動機制,在每個書櫃分類旁,都放置一本筆記本,讓讀者能將自己對某本書的深刻體會或推薦心得,親手寫下。
這些手寫的筆記會被妥善歸檔保存,成為書櫃旁可供後來者翻閱的一部分,也為冰冷的書架,增添了溫暖的人情對話,讓每一本書的閱讀,都能創造出更多的迴響。
以創作應答時代浪潮
在眾多精心設計的互動體驗中,「三行詩創作活動」無疑是凝聚讀者熱情的一大亮點。書店每月會設定一個開放式的主題,邀請讀者在現場提筆,進行三行短詩的即興創作,作品會被展示在店內的牆面或特定展示區,供所有訪客欣賞與票選。最終獲得最高人氣的詩作,創作者將能獲贈由店長親自挑選的書籍作為「書禮」。
邱耀慶透過自身的創意與巧思,為靜態的書店空間注入了源源不絕的創作活力,更讓「閱讀」這件私密的個人行為,延伸出更多公共與分享的可能性。讀者來到這裡,不再只是單純的消費者,更是參與了一場充滿實驗精神的創作行動。他希望藉由在這種閱讀與創作雙向回饋的過程中,人與書、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便能如同浪潮般有來有返,一波牽引著一波,在城市的一隅,永續地激盪下去。
本文授權轉載於《文化臺中》,更多內容請按此。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