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美國總統拜登敲響警訊》泌尿科醫:攝護腺癌篩檢刻不容緩
前美國總統喬·拜登近期被診斷出罹患轉移性攝護腺癌,震驚全球,也再次喚起大眾對攝護腺癌篩檢重要性的關注。
在台灣,攝護腺癌為2024年男性十大癌症第七位,尤其好發於年長男性。由於早期幾乎無症狀,常常在出現排尿困難、骨頭痛等明顯症狀時已是中晚期,錯失治療黃金期。
其實,篩檢相當簡單,只需抽血檢查─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即可,便能及早發現潛在風險,並爭取早期介入治療的機會!
PSA升高(>4 ng/mL)不等於癌症!這些因素也可能導致異常:
1. 良性攝護腺增生:隨著年齡增長,攝護腺體積逐漸變大,可能導致 PSA 值上升,屬常見的非惡性原因。
2. 攝護腺發炎:包括急性與慢性攝護腺炎。急性發炎多與細菌感染相關,常伴有發燒、排尿疼痛;慢性則可能與排尿功能障礙或反覆感染有關,皆可能造成 PSA 異常升高。
3. 物理刺激:例如攝護腺按摩、切片、經直腸超音波檢查或尿管放置等醫療處置,都可能暫時性提高 PSA 值。
4. 泌尿道感染:感染引發的局部發炎可能波及攝護腺組織,使 PSA 升高。
5. 生活因素:射精、長時間騎乘自行車、劇烈運動等活動,可能使 PSA 值短暫上升,建議抽血檢查前避免這些情形。
6. 攝護腺癌:此為最需警惕的原因!特別是當 PSA 升高合併其他臨床異常時,需進一步檢查以排除癌症可能。
PSA異常的後續處置建議:
1. 諮詢泌尿科醫師:整合病史、身體檢查及PSA變化,共同擬定後續追蹤與診斷計畫。
2. 重複檢測:若初次異常,建議排除短暫性因素後,間隔4–6週再檢測一次。
進一步檢查可能包括:
肛門指診:評估攝護腺表面是否平診、有無硬塊
骨盆腔磁振造影(MRI):就由影像評估有無可能病灶,並降低不必要切片。
其他血液指標:如游離PSA 比例(free/total PSA ratio)或 攝護腺健康指數(PHI),以提高風險評估準確度
攝護腺切片:當 PSA 持續異常或合併其他高風險徵象時,需進一步進行切片以確認診斷,也是癌症確診的唯一方式。
攝護腺癌無聲無息地進展,卻可能帶來致命風險。定期PSA檢查、認真面對異常結果、及早與醫師討論對策,是守護男性健康的關鍵。即使如拜登這樣曾是世界領袖,也無法忽視一顆小小腺體的威脅。你我更應重視篩檢,及早預防,從今天開始!
原文作者為新光醫院泌尿科 李秉叡醫師,本文轉載自第405期《新光醫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