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屈公病一週增3千例!台大醫:氣候暖化加速傳播
大陸廣東省屈公病疫情持續升溫,近一週新增近3千例確診,今年累計病例已達近7千例。美國已於3日對廣東發出二級旅遊警示,專家指出,全球暖化加劇疫情擴散,加上大陸經濟下滑影響防疫效能,恐使疫情更難控制。
對於廣東省,特別是佛山地區屈公病確診數激增的情況,根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台大醫學院兒科特聘教授黃立民指出,此波疫情升溫與全球暖化有直接關聯。他解釋:「氣溫升高會直接導致蚊蟲數量增加,使病毒活動範圍得以逐漸往北推進。」
除了氣候因素外,黃立民特別提到當地衛生治理能力退化可能是另一個關鍵因素。他以大陸杭州近期發生的糞水滲入自來水系統事件為例,指出此類事件不僅引發當地民眾強烈反彈,更凸顯中國大陸經濟衰退可能導致行政效率與基礎建設品質下滑的問題。
針對屈公病的特性,黃立民說明,雖然不像登革熱會出現致命性的登革休克症候群,但屈公病的主要症狀是明顯的關節疼痛,且疼痛時間特別長。「某些患者的疼痛症狀可能持續數週至數月,甚至長達數年,免疫力較差或年長者更需要特別注意。」
關於疫苗防治方面,黃立民表示,台灣目前並無屈公病疫苗,也未規劃引進。主要原因是國際上雖然已有疫苗推出,但在中南美洲等地曾出現嚴重副作用,因此疫苗並非可靠的防治選項,防治工作仍以防蚊為主要手段。
黃立民強調,有效的防蚊工作不僅能預防屈公病,還可以同時防範登革熱、日本腦炎與茲卡病毒等蚊媒傳染病。他特別提醒民眾,前往東南亞如泰國、印尼、菲律賓等蚊蟲密集國家時,應格外警覺,建議穿著長袖衣物並使用防蚊液進行防護。
雖然台灣目前尚無本土持續性流行,但黃立民警告,每年仍可能因境外移入而引發疫情。由於台灣的氣候條件適合蚊媒疾病傳播,一旦屈公病病毒從境外帶入,就有可能形成本土流行。他呼籲民眾從國外返台後,應密切留意是否出現發燒、關節痛等症狀,以避免造成社區傳播。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