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知名花生醬驗出「黃麴毒素」! 吃下肚恐誘發肝癌、肝中毒,營養師:4種食材也很危險

潮健康

更新於 8小時前 • 發布於 9小時前

潮健康/綜合報導

知名花生醬驗出「黃麴毒素」! 吃下肚恐傷肝、誘發癌變

知名花生醬驗出「黃麴毒素」! 吃下肚恐傷肝、誘發癌變

臺北市衛生局今(28)日發布《臺北市政府衛生局114年食品中真菌毒素抽驗不符合規定名冊》,公布3種花生製品內含有黃麴毒素;除了潤餅店雜糧行的花生粉製品驗出黃麴毒素外,名單上竟也出現知名伴手禮「新竹福源顆粒花生醬」,有關單位已要求通路業者將該批號產品全數下架。

臺北市衛生局對此表示,臺灣氣候高溫潮濕,若購買花生及其相關製品、五穀雜糧、堅果類、果乾類等食材容易受真菌毒素汙染。光田綜合醫院大甲院區廖祐妊營養師此前受訪亦表示,常出現於飯桌上的米飯、豆類、花生、堅果類或中藥材,若保存不當皆容易滋生黴菌、產生「黃麴毒素」,引發肝臟中毒肝臟發炎,甚至有致癌的可能性。

不只花生醬、花生粉有危險! 營養師:4種食材最容易滋生黴菌

不只花生醬、花生粉有危險! 營養師:4種食材最容易滋生黴菌

廖祐妊營養師說明,黃麴毒素為「黴菌毒素」,是真菌代謝後的產物,具有明確的肝毒性,急性中毒時會造成肝臟急性發炎肝細胞壞死,慢性中毒則容易造成肝硬化肝癌風險增加。黃麴毒素容易於「高碳水化合物」如穀類乾豆類堅果類中滋生。白米大麥小麥蓮子、玉米等穀類乾豆類大豆綠豆紅豆,堅果類如花生及其製品,另外特定中藥材也有一定危險。其中,花生更是抽驗稽查中常見容易受到黃麴毒素汙染的食品。

黃麴毒素於30-40°C下的環境繁殖迅速,並造成發霉與真菌大量繁殖,毒素也最容易在此時出現。如果發現白米有變質顏色改變發黑缺損破損,皆是品質不佳的徵兆。廖祐妊營養師建議,在挑選白米類時,應選擇外觀為真空包裝或經過冷藏保存,較無潛在毒素疑慮。值得注意的是,坊間五穀雜糧鋪米店多為開放式空間穀物長期存放於室溫下環境條件適合黃麴毒素生長,民眾務必特別留意。

夏天買五穀雜糧注意發霉風險 3招避免黃麴毒素中毒

夏天買五穀雜糧注意發霉風險 3招避免黃麴毒素中毒

部分民眾以為食物即使發霉,仍可以食用其未發霉的部分。廖祐妊營養師澄清,食物存放於同一包裝內,其中一部分就算沒有發霉,但仍可能有肉眼無法看見的微量菌絲附著其中。因此,同一包裝的食物若確定有發霉或遭受汙染,絕對要立即丟棄、切勿再作食用。總體而言,廖祐妊營養師建議,挑選五穀雜糧類時應特別注意以下3點,可避免黃麴毒素中毒等食安疑慮:

1. 挑選外包裝完整、乾燥者。黃麴毒素屬於「好氧菌」,需依氧氣存活建議選擇真空包裝,可以降低其滋生風險。謹記挑選乾貨食品時注意外包裝完整無破損且以乾燥度高者為佳,避免購買受潮食品。

2.食品外觀完整無缺損。穀類、乾豆類及堅果類盡量選擇形狀完整,若米粒、豆子顏色改變或缺損、破損,恐有致毒風險,不建議購買

3.注意儲存環境溫度。在大賣場或超市盡量挑選冷藏的貨源,相對不易滋生黴菌。返家開封後應立即冷藏至冰箱中比起放置於室溫下之儲存桶或米桶,更不容易受到汙染

花生從食品變毒藥的關鍵原因? 3種毒素都可能引起肝腎病變

花生從食品變毒藥的關鍵原因? 3種毒素都可能引起肝腎病變

以穀物如米、黃豆或小麥為主的發酵產品,包括去年上半年造成食安風波的紅麴米,以及此次與花生製品有關的花生粉、花生醬,若製程不嚴謹中或存放過久,都可能滋生對人體有害的「真菌毒素」,如橘黴素(Citrinin)、黃麴毒素(Aflatoxins)赭麴毒素(Ochratoxin)等。《潮健康》團隊根據國外期刊刊載內容逐一說明如下:

1. 橘黴素。《frontiers in Nutrition》研究表明,橘黴素由青黴菌麴菌紅麴菌等數種黴菌所產生的次級代謝物,容易於穀物如稻米、玉米、小麥或其他食品如橄欖、蘋果、啤酒、香料等食品中滋生。橘黴素具肝毒性腎毒性,並可能對於胚胎或胎兒造成不良影響,已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為三級致癌物

2. 黃麴毒素。美國國家衛生院(NIH)指出,黃麴毒素是由產毒黴菌(如黃麴菌、寄生麴黴)菌株產生之代謝物,易滋生於玉米、花生、堅果、穀物中藥材等食品。其具有明確肝毒性,可能增加肝硬化、甚至肝癌發生的風險;亦與兒童生長或發育遲緩有關,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一級致癌物

3. 赭麴毒素。毒物期刊《toxins》刊載內容指出,赭麴毒素是青黴菌與麴菌的次級代謝物,廣泛存在於穀物、香料、乾果、酒飲葡萄酒啤酒牛奶咖啡等食品之中。赭麴毒素具腎毒性、肝毒性、免疫毒性、神經毒性、致畸形性與致癌性等,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2B級致癌物

提醒民眾,一旦有黃麴毒素中毒徵兆發燒、腹痛、嘔吐、痙攣、昏迷、肝衰竭等,應立即就醫及早接受正確治療。另外,民眾在購買五榖雜糧類商品時,應選擇信譽良好之廠商,購買前確認包裝完整無損毀及發黴;開封後應盡早食用完畢,並立即保存於乾燥陰涼環境或存放冰箱低溫保存,降低黴菌滋生的風險。

資料來源:

中藥材含二氧化硫及黃麴毒素限量基準 – 衛生福利部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公布114年食品中真菌毒素稽查抽驗結果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114年食品中真菌毒素抽驗不符合規定名冊

延伸閱讀:

愛吃甜食、手搖飲是「肝癌」導火線? 營養師揭3食物護肝解毒

脂肪肝、肝硬化都是「吃出來的」? 營養師公布「5大傷肝食物」:這些宵夜通通上榜

健康指南:深靜脈血栓藏風險

靜脈血栓是一種常見卻常被忽略的血管疾病,下肢腫脹、浮青筋都是常見症狀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很多人中!豆腐最忌「這樣吃」:害人慢性發炎、反傷身

三立新聞網
02

雨彈狂炸中南部!醫喊:淹水恐引爆11病 「這4種」會奪命

三立新聞網
03

胃食道逆流治不好,胃鏡檢查卻沒問題?胃腸科醫揭恐是「1原因」造成

優活健康網
04

每天都在減肥?研究驚揭:住在這種地方就能「瘦身防癌」

造咖
05

媽罹帕金森症爸中風,看護累到喊跑…海外女兒「1鍵」盡孝:照服員、物理治療師到府救援「終於放心了」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消息

07月29日 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

Heho健康

蚊子怕什麼?家裡2處最容易藏蚊子!滅蟲職人授無毒殺蚊妙招

健康2.0

櫃姐眼睛過敏不只因花粉!「這東西」也是元兇 醫揭正確眼睫毛清潔方式

健康2.0

泡茶防癌還可淨化水中重金屬!研究揭:這種茶效果好 隔夜冷泡更強

健康2.0

先吃飯會血糖失控?吃完菜才能吃飯?正確吃法公開

健康2.0

吃優格降「大腸癌風險」研究證實!每周至少2次 營養師建議選這種

健康2.0

女性要在乎身體年齡還是實際年齡?專家給答案 這樣保養可「逆齡」!

健康2.0

乳癌不再最可怕!醫揭更年期後 女性頭號殺手 最大威脅是「它」!

TVBS

不只花生!6大類食材藏黃麴毒素 保存撇步一次看

三立新聞網

健身男連吃半個月蛋白粉 突全身無力「檢查竟是肝衰竭」

CTWANT

消除肝炎不能等 花蓮慈院呼籲民眾參加B、C型肝炎篩檢

中華日報

年輕人心臟病人數漸增!醫親教三招調整壓力荷爾蒙

健康醫療網

空污是失智症風險因子,研究:Pm2.5 危害最大

科技新報

【蕭其航醫師】2種情況下建議割包皮 相較其他手術,包皮槍如何做到迅速切割

問8健康諮詢網

醫起看/作息不規律恐加速老化 中醫曝2招提升睡眠品質

EBC 東森新聞

研究:掌握「第二外語」或可延緩失智 3大助益讓大腦更靈光

健康醫療網

新竹馬偕搶先布局地端生成式AI 破解醫療人力荒與資安危機

中華日報

世界肝炎日/老人機構染肝炎比率高!醫籲:合併「這 2 項檢查」將提高篩檢率

Heho健康

新竹福源花生醬遭驗黃麴毒素超標 業者致歉下架回收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電風扇吹整夜!男子起床竟面癱「嘴巴歪了」 醫警告夏日吹風3大禁忌

姊妹淘

偏頭痛新解方!宸華生技攜手台灣頭痛學會深入澎湖義診,助攻離島健康

潮健康

影/退化性關節炎上下樓有撇步 日常保養運動一次看

中廣新聞網

減重不只是吃多動少! 168斷食法為何容易失敗?醫:3原因讓體重不降反升

潮健康

當醫生只會開藥!明斯兄妹如何以《Good Energy》掀起美國健康改革風暴?

康健雜誌

青光眼點藥無效? 醫師揭「治療新解方」助穩壓保視力

健康醫療網

80歲免評新制 恐衝擊身障、罕病、失智、失能照護權益

NOW健康

乳癌治療新趨勢 科技助攻降低治療負擔

商傳媒

強化醫療教育交流,馬偕與烏克蘭文尼察區域腫瘤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

華人健康網

比防腐劑還毒!食安專家揭「1添加物」重創腸道健康、害慢性發炎

三立新聞網

外籍看護新政8月上路!免評美意變「仲介新藍海」,能否堵得住長照黑洞?

康健雜誌

名人都在喝!盤點西芹汁的六大優點,除了消水腫、抗氧化還有神奇「1功效」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打造哺乳支持系統,給媽媽最有力的支持!有泌乳顧問一路相伴,讓哺乳之路充滿愛與力量,持續前行無所畏懼

媽媽寶寶

不吃早餐、斷食減肥要小心 研究證實:空腹超過12小時增30%膽結石風險

聯合新聞網

B肝疫苗斷層危機!170萬人恐成「肝癌破口」 醫曝4大迷思

三立新聞網

這些食物別放進微波爐!專家揭8樣禁忌名單:動脈硬化、爆炸風險都有可能發生

造咖

每天都在減肥?研究驚揭:住在這種地方就能「瘦身防癌」

造咖

大腦生病恐失智?醫生揭「1食物」護腦防失智,但這樣吃才有效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肥胖與心臟病的距離! 肥胖恐造成心肌損傷甚至心衰竭

NOW健康

假日不再只能衝急診!石崇良:10 月起廣設 UCC 專看輕症

Heho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