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道逆流治不好,胃鏡檢查卻沒問題?胃腸科醫揭恐是「1原因」造成
59歲陳先生多年來深受胃食道逆流所苦,雖多次接受胃鏡檢查結果皆顯正常,但近1年卻開始吞嚥困難,甚至體重驟減。他輾轉至各地醫學中心就診,症狀依然未改善,直到台東馬偕紀念醫院進行「高解析度食道壓力檢查」,才發現問題出在食道蠕動功能異常,診斷為「食道弛緩不能症」。後續,透過內視鏡手術治療後,終於緩解困擾多年的症狀,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胃酸逆流可能是「功能性問題」
台東馬偕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鄭群翰表示,許多人長期受到胃食道逆流、吞嚥困難、噁心或嘔吐等困擾,儘管飲食清淡、作息規律,也按時服用藥物,症狀仍難以改善。這時候,民眾就需要思考是否不是胃食道逆流,而是「食道功能」出了問題?
鄭群翰指出,臨床上常見不少患者在胃鏡檢查中未發現異常,但仍反覆出現吞嚥不順或胃酸逆流等症狀,這時醫師會考慮是否為「功能性問題」,也就是食道肌肉收縮或放鬆不協調所導致的障礙。
食道是人體消化系統中連接咽喉和胃的一段管道,由上下兩個括約肌與中間平滑肌組成,主要功能是將食物從口腔運送到胃部進行消化。但若是肌肉力量不足、收縮異常或放鬆失衡,就可能出現阻塞、反酸或食物停滯等症狀。
食道功能性問題該如何診斷?鄭群翰指出,這類功能異常不容易靠傳統胃鏡診斷,必須透過「高解析度食道壓力檢查」進行進一步評估,才能對症治療。
鄭群翰說明,「高解析度食道蠕動壓力檢查」(High Resolution Manometry)是目前最精準的食道功能測試方式之一,醫師會帶有多個壓力感測器的導管由鼻腔輕輕置入食道,讓患者分次吞嚥食鹽水,藉由感測器即時紀錄吞嚥時的壓力變化,建構出壓力圖像,檢查過程約20~30分鐘,無需麻醉且安全快速。
這項檢查是一個很重要的工具,可以幫助醫師判斷病人是否有食道弛緩不能、食道痙攣,或是賁門壓力異常等問題。對於一些長期有吞嚥困難、或治療效果不太理想的病人,這項檢查可以提供更深入的資訊,讓醫師找到更適合的治療方式,也讓病人有機會獲得更好的照顧。
胃食道逆流、吞嚥困難快就醫
鄭群翰呼籲,若長期有胃食道逆流、吞嚥困難與不明噁心等困擾,應主動與醫師討論是否需進一步檢查,切勿輕忽背後可能隱藏的問題。目前健保針對有吞嚥困難、難治型胃食道逆流、罹患食道蠕動功能異常疾病等皆有給付,因此不需擔心費用問題。
醫師會根據檢查結果所繪製的壓力圖,評估食道的運動功能及括約肌的協調性,判斷是否有功能性疾病,例如食道弛緩不能症等,並依據檢查數據訂定個人化的治療計畫。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