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血壓時間選對才有效!醫師建議避開「這些」時機點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臨床上,不少患者常向醫師表示:「我的血壓只要運動一下就會降下來,不用吃藥。」甚至有人會特地在運動後量血壓,並以該數值來自我判定是否患有高血壓。然而,心臟科醫師劉中平表示,這樣的做法其實存在很大的誤解與風險。
運動時心臟更加用力 血壓上升屬正常生理反應
劉中平醫師指出,當人體從事運動時,肌肉活動需求增加,心臟必須更用力的將血液送往四肢,此時血壓自然會上升,這是身體為了維持足夠供氧而產生的正常反應。運動結束後,由於血液多集中在四肢,且血管處於擴張狀態,因此血壓會暫時性下降,這同樣是生理調節機制的一部分。
高血壓關鍵不在短期波動 是管理長期血管壓力
高血壓的風險不在於短暫波動,而是來自長期過高的血管壓力。劉中平醫師提醒,當血壓長時間維持在高值,會對血管內壁造成損傷,進一步導致血管硬化、彈性降低,甚至可能增加破裂、中風或心肌梗塞的風險。因此,醫師在評估是否需治療時,重視的是日常生活中「基礎血壓」的穩定狀態。
正確血壓測量前保持平靜 避免外在干擾
為了獲得準確的血壓數值,劉中平醫師建議,測量前需靜坐休息至少五分鐘,並保持平靜、無情緒波動的狀態。不建議在運動、進食、抽菸、飲酒後立即量血壓,這些外在刺激都會暫時性改變血壓,無法代表日常的基準壓力。
運動後血壓變化波動大 不適合立刻測量
運動會引發一時性的血壓波動,這類數值並不能作為診斷高血壓與否的依據。對於需長期監測與治療的高血壓患者而言,運動後的低血壓數值容易讓人誤以為病情改善,進而延誤治療時機。事實上,高血壓的診斷必須仰賴多次靜態、正確時間點的測量。
運動過後,血壓會暫時降低,且回到穩定狀態通常需要數小時。因此,一般建議若要準確掌握個人血壓狀況,應避開運動後四小時內的時段,避免因誤判而忽視潛在的血壓異常。建議選擇早上起床後、尚未進食與運動之前為理想測量時機。
正確認識血壓變化 才能有效控制
高血壓是一項需要長期追蹤與管理的慢性疾病,錯誤解讀一時的血壓變化,可能會讓患者掉以輕心,導致併發症風險升高。劉中平醫師呼籲,有家族病史、年齡偏高或生活壓力大者,定期至醫療院所接受血壓篩檢,並按照醫囑進行生活調整或藥物治療,才能真正達到穩定控制血壓、保護心血管健康的目標。
【延伸閱讀】
健康指南:屈公病防蚊大全
顯示全部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