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菇不要採!醫示警「容易誤認品種」恐釀死 急救步驟一次看
近期南部地區連續多日豪雨,濕潤環境催生野生蕈菇大量繁殖,像是高雄鳳山中央分隔島上突然冒出許多野生白色蕈菇,引起民眾好奇圍觀;屏東部分地區也有居民發現自家棗樹上長出野生木耳。對此,北榮也提醒民眾小心誤食有毒蕈類。
根據台北榮總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1986年至2024年的統計數據,國內因誤食有毒蕈類而導致的意外中毒事件,佔所有植物及蕈類中毒案例的8%至9%,且多發生在雨季期間(5月至9月),與氣象局公布的降雨高峰期吻合。
毒物中心指出,誤食中毒最常見的原因是民眾自行野外採摘,誤將有毒蕈類當作可食用品種。其中以綠褶菇最常見,台灣目前已知有超過60種毒蕈,坊間流傳的「顏色鮮艷即有毒」等辨識方法缺乏科學依據,容易誤判。
即使是利用手機App或人工智慧辨識野菇,因拍攝角度、光線及菇體狀態不同,也存在誤判風險。專家仍須依賴完整形態及分子檢測才能準確鑑定。
毒蕈中毒可能造成多種嚴重症狀,包括噁心嘔吐、幻覺、肝腎損傷甚至死亡。毒物中心提醒,毒蕈毒素多樣且不易經加熱去除,一旦誤食應立即停止食用並保留剩餘菇體,以利專業鑑定。建議疑似中毒者盡速就醫,尤其是兒童、老人及慢性病患。部分毒蕈中毒有潛伏期,症狀可能延遲發作,切勿輕忽初期不適或短暫緩解。
建議立即就醫的情形包括已食用不明毒蕈,潛伏期尚未過者;出現嘔吐、腹瀉、黃疸、少尿、幻覺、視覺異常、抽搐、出血、意識混亂、呼吸困難等任一症狀,應主動聯絡毒物中心,取得專業協助 。
毒物中心提供24小時免費專線(02-28717121)供民眾諮詢,中毒時可即刻聯繫獲得專業指導,並可協助轉介專家進行毒蕈鑑定及DNA分析,保障民眾安全。
民眾務必提高警覺,切勿因好奇或誤信外觀及手機App辨識結果,隨意採摘、烹調或食用野生蕈菇,以避免嚴重健康危害。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