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握力低恐藏慢性病危機!醫師教你這樣自我檢測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更新於 07月18日03:10 • 發布於 08月09日04:30 •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健康醫療網

握力不只是力量的象徵!研究顯示握力與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等健康問題息息相關。本文教你用日常動作自我評估,並推薦安全有效的訓練方式,提升全身功能與健康指標。

無論是洗手、脫衣服、刷牙或是滑手機等日常行為 ,都少不了「握力」的幫助!根據《衛報》報導,一項針對17個國家、14萬名成年人進行的研究發現,握力較弱的人,發生心臟病和中風風險較高。多項研究也顯示,握力不足與骨質疏鬆症、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肥胖、認知能力下降等多種健康問題有關。Sarah Milner物理治療師指出,握力測試非常方便,不需要複雜的機器設備,也不用測量肌肉量或體重。因此也成為臨床上評估患者健康狀況的指標之一。

握力反映健康狀況 「這些日常活動」可自我評估

家醫科Ramit Singh Sambyal醫師說明,握力可以反映全身力量、神經肌肉的協調性和心血管的韌性。根據他的觀察,50多歲但握力弱的患者,往往會出現疲勞、體脂率較高等問題,就算是輕微的疾病後復原也較慢;相反地,握力較強的患者通常具有更好的功能性體適能(functional fitness),復原速度也相對較快。

握力的類型有壓握力(用來握手或拿啞鈴)、捏握力(像轉鑰匙或拿盤子)和支撐力(像是提購物袋的動作)等,需要運用到手指的屈肌、伸肌,以及手腕、前臂,有時還包括上臂和肩膀的肌肉。Samantha Shann職能治療師指出,從大約50歲開始,肌肉量和神經功能會逐漸下降,握力也會隨之減弱,建議人們可透過日常活動來評估自己的握力狀況,例如觀察自己能否打開緊閉的罐子、擰乾抹布,或輕鬆地提起水壺。

握力器恐傷肌腱 物理治療師教你這樣練握力

那麼可以使用握力器進行鍛鍊嗎?Sarah Milner物理治療師警告,這種反覆的抓握動作可能因負荷過重而造成肌腱損傷或病變,提醒民眾針對全身的功能性訓練更為重要。她也推薦6種較為安全的握力訓練方法:

居家訓練:

  • 伏地挺身:初學者可以從站立推牆的動作開始,逐步進階到傳統的水平伏地挺身,可以嘗試改變兩手之間的距離,以及選擇用拳頭,或只用指尖支撐。
  • 擰乾毛巾:將毛巾浸濕,用雙手抓住並向兩個方向擰乾,幫助改善前臂和手部屈肌的力量。
  • 捏握:找家中最重的書本,用手指和拇指以「捏握」方式夾住,看看能維持多長時間。可以嘗試調整手臂位置,例如在身體兩側、前方或舉過頭頂,以及肘關節的彎曲程度。

健身房訓練:

  • 吊單槓:盡量延長抓住單槓的時間,可以改變手部位置來鍛鍊不同的手部和前臂肌肉。這個動作同時能訓練肩部肌肉,對改善握力非常重要。
  • 俯身槓鈴划船:重量越重,手臂肌肉、肩膀、肩胛骨和核心肌群就需要越用力,因此可以激活全身多處的肌肉群。應逐步增加重量,如果擔心姿勢不正確,應尋求專業人士指導。
  • 倒著舉壺鈴、過頭肩推:抓住壺鈴的把手,並讓把手在下,在完成過頭肩推動作時,努力保持手腕挺直,動作要緩慢、控制好壺鈴。這個動作可訓練手臂和手部肌肉,同時提高肩膀、肘部和手腕的關節控制和穩定性。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聰明吃水果

水果健康可以吃很多?專家教你怎麼聰明吃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生活規律、不菸不酒仍長「大腸息肉」?醫揭真相 很多年輕人都忽略了

常春月刊
02

1/3台人有脂肪肝!研究揭「這飲品」能降23%風險、還防肝癌

三立新聞網
03

腹痛別硬撐!醫警告:恐是膽囊炎 這2症狀和結石有關

常春月刊
04

明明爆汗運動卻沒瘦?專家揭「關鍵真相」 不少人都搞錯

常春月刊
05

避免術中風險!麻醉科醫師提醒:「這些藥物與保健品」需提前停用

健康醫療網
06

蝦子泡過藥怎麼看?餐廳業者教分辨「2關鍵」 網驚:差異很大

TVBS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