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吃對水果」可降4成糖尿病風險 醫曝「2高1低」是關鍵

三立新聞網

更新於 08月23日16:17 • 發布於 08月23日23:00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每天攝取2份水果的人,糖尿病發生風險可降低36%。(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怕甜不吃水果?台灣糖尿病患者人數持續增加且有年輕化的趨勢,但許多人卻不吃水果,因為怕甜影響血糖控制。專家呼籲,每天吃2份(即200克)高營養密度低GI水果,反倒有助預防第2型糖尿病。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2025 年的統計,全球有5.89億成年人(20-79 歲)患有糖尿病,預計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上升至 8.53億人。

而據國民健康署2019-2023年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顯示,台灣20歲以上民眾的糖尿病盛行率為12.8%,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更發現,19歲以上的國人有25.5%血糖達到糖尿病前期的標準。台灣成人每日水果攝取量不足兩份的比例高達89%,導致膳食纖維、天然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取不足,增加了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

許多人以為吃水果太甜,有害於糖尿病控制。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王景淵醫師表示,2017年針對50萬中國成年人的研究也顯示,攝取較多新鮮水果與降低糖尿病發生風險顯著正相關,每天吃水果的人患糖尿病風險降低12%,發生微血管併發症的風險比率降低了36%。另,2021年一項針對7675名中年人的研究發現,健康的飲食(包括完整水果攝取)有助於降低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每天攝取兩份以上水果的人,糖尿病發生風險更可降低36%。

王景淵指出,民眾控糖多只關注在碳水化合物或甜度,但熱量與營養密度常被忽略,2025年美國糖尿病學會的最新飲食指引強調,均衡飲食是糖尿病照護的基礎,六大類食物都很重要,營養密度則是飲食選擇的關鍵。

王景淵醫師與何明華營養師(左至右)呼籲,控制血糖從選擇高營養密度水果開始。(圖/糖尿病衛教學會提供)

營養師何明華表示,糖尿病友會以甜度作為判斷食物影響血糖的依據,因此擔心水果太甜而不敢食用,然而水果甜不等於升糖指數高。水果可生食,處理方便且易於攜帶,保留了水溶性纖維和維生素,若要達到每日攝取200克的建議量,應選擇「高營養密度、高膳食纖維、低 GI」的水果並建議從早餐開始取代部分澱粉,能更有效地幫助血糖控制

何明華舉例,包含奇異果、番茄、柳丁、草莓、莓果類都是高營養密度,在相同熱量下可以補充更多營養素;百香果、芭樂、芭蕉等高膳食纖維水果可以增加飽足感,減緩碳水化合物吸收,低GI水果如奇異果、芭樂、橘子、櫻桃、梨子等,可以減緩碳水消化吸收,減慢血糖上升度。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立即加入《三立新聞網》LINE官方帳號,給你最新焦點話題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聰明吃水果

水果健康可以吃很多?專家教你怎麼聰明吃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塑膠都能回收嗎?塑膠玩具、水果網袋怎麼丟?環保局揭不能回收的塑膠黑名單

健康2.0
02

眼睛也會過勞?醫示警 3 大症狀速就醫,避免視網膜病變難挽回

Heho健康
03

歌仔戲天后唐美雲60歲後還逆齡變瘦!3招讓體態氣色越來越年輕

早安健康
04

生活規律、不菸不酒仍長「大腸息肉」?醫揭真相 很多年輕人都忽略了

常春月刊
05

明明爆汗運動卻沒瘦?專家揭「關鍵真相」 不少人都搞錯

常春月刊
06

他早餐改喝這杯血糖藥減半!醫師一家人也喝綠拿鐵 父親高血脂改善了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