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怕甜不敢吃水果?最新研究:「高營養密度低GI水果」每天吃200克可預防糖尿病

信傳媒

更新於 18小時前 • 發布於 3小時前 • 陳稚華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呼籲民眾,不要因水果甜而完全拒吃,而應選擇合適種類及份量。(圖片來源/freepik)

因為怕甜影響血糖控制所以不吃水果?

糖尿病在台灣以及全球正逐年增加,且有年輕化的趨勢,不過許多民眾因擔心水果甜度高、血糖容易升高,因此對水果敬而遠之。

然而,最新研究與衛教資料顯示,適量攝取「高營養密度、低GI(升糖指數)」的水果,反而可以有效降低第2型糖尿病的發生風險,並幫助血糖穩定。

台灣糖尿病現況與水果攝取不足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2025年統計,全球有5.89億成年人(20-79歲)罹患糖尿病,預計到2050年將增至8.53億。台灣方面,根據國健署2019-2023年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顯示,20歲以上成人糖尿病盛行率達12.8%,而106-109年的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更指出,19歲以上國人有25.5%血糖達到糖尿病前期標準。

然而,台灣成人每日水果攝取量不足2份的比例高達89%,導致膳食纖維、天然維生素及礦物質攝取不足,增加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呼籲民眾,不要因水果甜而完全拒吃,而應選擇合適種類及份量。

每日200克低GI、高營養密度水果助控糖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王景淵表示,「水果攝取對第2型糖尿病的預防及血糖穩定都有幫助。」他引用多項國際研究指出,攝取較多新鮮水果與降低糖尿病發生風險有顯著相關。

他指出,一項針對中國50萬成年人的研究顯示,每天攝取水果的人糖尿病風險降低12%,而微血管併發症發生風險則降低36%。另一項針對7,675名中年人的研究發現,每天攝取兩份以上水果的人,糖尿病發生風險可降低36%。

王景淵強調,為達到預防與控糖效果,應選擇低GI、高營養密度及高膳食纖維的水果,如奇異果、番茄等,甚至可以取代部分澱粉攝取。他進一步指出,「國際研究也發現,奇異果與澱粉同時攝取時,可降低血糖反應幅度,其膳食纖維和有機酸能延緩腸道吸收糖類,有效緩解碳水化合物分解後的血糖上升。對第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在早餐飯後食用水果,更能幫助控制血糖。」

此外,充足的維生素C攝取可降低身體發炎反應,國際研究證實維生素C可降低認知功能障礙等糖尿病併發症風險。「透過水果攝取維生素C,可提升其利用率與轉換率,對糖尿病前期或已患第2型糖尿病者尤其重要。」

醫師及營養師指出,每天200克低GI、高營養密度水果,讓血糖穩定、預防糖尿病更輕鬆。(圖片來源/王景淵醫師提供)

美國糖尿病學會2025年最新飲食指引

王景淵也提到,許多人控糖時只注意碳水化合物或甜度,卻忽略食物熱量與營養密度。根據2025年美國糖尿病學會最新飲食指引強調,均衡飲食是糖尿病照護的基礎,六大類食物都不可忽略,而「營養密度」是選擇食物的關鍵。

營養密度指在相同熱量下,食物提供更多種類及數量的營養素。王景淵舉例,如一顆奇異果含超過20種營養素,即屬於高營養密度水果,指引建議選擇富含微量營養素且熱量相對較低的高營養密度食物,如蔬菜與水果,以有效控制血糖。

此外,糖尿病照護準則明確指出,蔬菜不能取代水果,因兩者提供的營養素不同,民眾不應以為多吃蔬菜即可少吃水果。

充足的維生素C攝取可降低身體發炎反應,國際研究證實維生素C可降低認知功能障礙等糖尿病併發症風險。(圖片來源/王景淵醫師提供)

水果太甜也不用怕!營養師教你選對種類

糖尿病營養師何明華表示,糖尿病友常以甜度判斷水果是否可吃,但水果甜不代表升糖指數高。所有水果均可生食,方便且保留水溶性纖維與維生素。若要達到每日200克攝取量,應選擇「高營養密度、高膳食纖維、低GI」水果,並建議從早餐開始,取代部分澱粉,可更有效幫助血糖控制。

何明華營養師進一步介紹「二高一低」水果概念:

●高營養密度水果:在相同熱量下補充更多營養素、促進胰島素分泌與敏感性,有助穩定血糖,降低12%糖尿病罹患風險及28%糖尿病患血管病變風險。例如奇異果、番茄、柳丁、草莓及莓果類。

●高膳食纖維水果:增加飽足感,減緩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避免血糖快速上升,並預防血脂異常。例如百香果、芭樂、芭蕉、綠奇異果及黃金奇異果。

●低GI水果:減緩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降低血糖上升速度,控制糖化血色素。例如芭樂、奇異果、橘子、櫻桃及梨子。

何明華建議,「早餐可選擇一份低GI、高營養密度、高膳食纖維水果,並將澱粉攝取量減半,搭配蔬菜,既可達到營養均衡,也能穩定餐後血糖。」例如一份控糖早餐可包含一顆奇異果、一片全麥吐司、一個荷包蛋搭配生菜與番茄;外食族也可將早餐澱粉減半,自備一顆奇異果即可。

若要達到每日200克攝取量,應選擇「高營養密度、高膳食纖維、低GI」水果,並建議從早餐開始,取代部分澱粉,可更有效幫助血糖控制。(圖片來源/何明華營養師提供)
8月當季「二高一低」水果。(圖片來源/何明華營養師提供)

掌握三原則,每日200克水果助預防糖尿病

台灣及全球糖尿病患者持續增加,且有年輕化趨勢,最新研究與衛教資料顯示,每日攝取200克高營養密度、低GI水果,不僅可降低第2型糖尿病發生風險近4成,也有助控制血糖、降低微血管併發症與發炎反應。

美國糖尿病學會最新指引提醒,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並重視營養密度,是控糖與維持健康的關鍵。「對糖尿病友與糖尿病前期族群而言,選對水果種類、控制份量與搭配餐食時間,可兼顧美味與健康。」王景淵強調。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已印製衛教資料,提醒民眾正確食用水果,穩定血糖、降低糖尿病風險。醫師與營養師皆表示,日常生活中,只要掌握「高營養密度、高膳食纖維、低GI」三原則,每天200克水果的攝取量,即可輕鬆預防與控糖。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轉發 (0)
Loading...

健康指南:屈公病防蚊大全

屈公病是由蚊子叮咬而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症狀與登革熱相似卻不容輕忽。一次掌握症狀辨識、傳染方式與防蚊關鍵。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月經來吃「這5種食物」恐害經痛加劇!專家示警 乳製品上榜

常春月刊
02

照顧病母過勞叫葬儀社送走被說沒擔當 兒:我顧到老婆跑掉沒存款,你跟我說擔當?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3

工人「身首異處」幾乎宣告死刑!上海醫完成全球罕見手術 創醫學奇蹟

CTWANT
04

醫起看/她水煮沸直接喝 從沒用濾水器...掀一票人共鳴

EBC 東森新聞
05

年輕工程師不菸、沒家族史!「1症狀」揪出肺結節 醫驚:不寒而慄

TVBS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最新消息

開學季注意「1病毒」高傳染力,醫生示警:「這類人」無疫苗可防

造咖

防代謝症候群防先降三高!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42萬人受惠,遠離慢性病威脅

華人健康網

上班族腰痛到送急診 醫查「輸尿管結石」1年後竟又復發

TVBS

吃魚小心暗藏重金屬、寄生蟲風險 營養師:「3部位」要謹慎食用

健康醫療網

背痛竟是骨質疏鬆在掏空骨骼!微創骨水泥手術治療頑固性背痛新選擇

華人健康網

心臟罷工2.85秒!他突暈厥 醫揪「病竇症候群」惹禍

中天電視台

Jolin蔡依林9點半就睡!營養師揭「早睡減脂法」關鍵 瘦得快又不復胖

常春月刊

常覺得累、頭暈?男子確診急性血癌 中西醫合攻穩定抗癌

健康醫療網

他背痛、身高縮水3公分!醫揪「1問題」找上門:死亡率3成

三立新聞網

年輕工程師「堅持做肺癌篩檢」 醫驚:竟有毛玻璃結節

中天電視台

晨勃消失別怕!真男人只看「硬度」 壯陽神藥就在你身邊

中天電視台

不菸工程師「無家族病史」狂咳竟是肺有結節 醫示警:年輕人罹肺癌不罕見

CTWANT

贅生皮多為良性增生 醫:出現紅腫、疼痛等症狀需就醫

NOW健康

亞東醫院突破萬例開心手術 打造全方位心臟守護平台

健康醫療網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關鍵! MRD陽轉陰成癌友「存活指標」 醫:復發死亡風險差7成

潮健康

為了自己好而強迫對方?小心「For me思考」害你失敗:1招修正心態

優活健康網

不敢踏出舒適圈?Google創意博士教你「毫無保留的開放」活出成功人生

優活健康網

膳食纖維比蘋果、水梨高!便祕吃「棗子」清腸道:還能降血壓、膽固醇

優活健康網

可可抗發炎、防失智!專家提醒:與香蕉食用間隔2小時

中天電視台

年輕工程師「1症狀」 醫查驚「肺部有異狀」:不寒而慄

三立新聞網

竟有「超級老人」!80歲腦齡卻像50歲,祕密可能不在生活習慣!

造咖

吃蛋可補「膽鹼」抗發炎 醫:孕婦、停經女性要足量攝取

ETtoday新聞雲

ESG無痕胃拉提是什麼?為何成為新一代減重利器?專業醫師一次說明

健康醫療網

NG早餐猶如吃下脂肪 8食物能吃飽!還製造快樂荷爾蒙

中天電視台

這疾病雖無法逆轉 多專科治療可延緩病程、改善生活

常春月刊

上腹痛「大便變1色」!4旬男急看診 醫見2cm腫瘤:罹癌了

TVBS

血脂高別怕!醫師教你降膽固醇秘訣:吃這「3種好油」守護心臟

常春月刊

贅生皮雖屬良性 紅腫疼痛勿輕忽!專醫提醒:避免摩擦、自行處理恐致感染

常春月刊

世界第2營養食物令人害怕 外型像極了「外星人分娩」

中天電視台

大林慈院蔡宗晃醫師深耕成癮戒治 獲反毒有功人士

TCnews 慈善新聞網

心臟停2.85秒!中年男跑步突暈厥⋯醫揪「病竇症候群」讓心跳異常

優活健康網

慢性攝護腺炎是什麼?一次掌握2大原因、症狀及治療方式

Hello醫師

大腸癌危險因子恐從兒童期就悄悄上身!薑黃素干擾癌細胞,成抗大腸癌明日之星

常春月刊

堅守好穀力銀養好煮意 雲林電鍋料理競賽

TCnews 慈善新聞網

他大便顏色改變 竟長2公分腫瘤

ETtoday新聞雲

處暑「秋老虎發威」致過敏、皮膚癢?中醫推「黃耆百合茶」改善秋燥

優活健康網

今年秋冬當心 流感恐出現2病毒「共舞」

CTWANT

他當兵「軍中唯一杜比全景聲男人」 醫:威風但不是好事

ETtoday新聞雲

作息紊亂、外食應酬,讓你代謝卡關?專家提醒:體內循環才是保養關鍵

姊妹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