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僅12天嬰染屈公病「臉部異常發黑」 醫:嚴重恐需肝臟移植
大陸廣東屈公病(Chikungunya)疫情持續升溫,確診病例近7千例,引發國際關注。對此,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就分享,有位出生僅12天的新生兒感染後,開始發燒、不願喝奶,嘴唇和鼻子周圍皮膚更變得異常黯沉,另有重症個案出現急性肝衰竭,必須進行肝臟移植保命,因此提醒民眾要注意防蚊,別讓蚊蟲有機會繁殖。
吳昌騰日前在臉書粉專「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發文表示,2021年6月《Clinical Case Reports》刊登了一則重要病例報告,一位出生僅12天的寶寶,出現發燒、不吃奶、持續哭鬧、臉部變黑(特別是嘴唇和鼻子周圍)等症狀。
吳昌騰提到,醫師起初以為是細菌感染,給予該新生兒抗生素治療,同時也進行了一系列檢查,發現血液和腦脊髓液的培養都沒有細菌,但屈公病IgM抗體呈現陽性(代表正處於急性感染期)。醫師也發現,其母親的血液檢查為陰性,說明這個寶寶是在出生後不久被蚊子叮咬才感染屈公病,屬於「出生後感染」,並非從母體傳來。
至於什麼是「屈公病」(又稱基孔肯亞熱)?吳昌騰說明,這是由屈公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經由埃及斑蚊或白線斑蚊叮咬傳播,常見於亞洲、非洲、印度等地,患者會出現發燒、關節疼痛、皮疹等症狀;大多數人是在成年後感染,但新生兒也可能得病,且病況恐怕更加嚴重,出現包括皮膚出疹、抽搐或癲癇、活動力差等症狀,甚至造成腦部感染或多重器官衰竭。
吳昌騰指出,印度中部馬哈拉施特拉邦2024年6月至9月的重症個案研究顯示,有36名18歲以下患者因屈公病感染住進加護病房,所有患者皆有發燒,78%出現紅斑性丘疹、56%癲癇發作、44%易怒或煩躁、33%呼吸窘迫、19%嗜睡、16%低血壓休克,並有8%急性肝衰竭,其中1例需進行肝臟移植,而5%患者出現血球吞噬性淋巴組織增生症(HLH)。
對此,吳昌騰也示警,屈公病目前並沒有特效藥,但多數情況經支持性治療後可自行痊癒,雖然新生兒得屈公病的機率不高,如果家中或地區是流行區域,家長仍應特別注意。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