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大兒科缺人到五大皆空危機》142位醫師「匿名報告」 揭台灣醫療職場留才困境
台大兒童醫院去年首度出現招不滿住院醫師的窘況,今年同樣有未招滿的情況發生,連兒科主治醫師都要加入夜間值班行列。
台灣醫療體系的血汗現況再次被攤在陽光下。全台最大醫師社群APP《A-Pen》7日公布首份「匿名醫院友善度評選報告」,調查逾百位醫師的職場真實心聲,揭示「薪資待遇」與「人力資源配置」是滿意度最低、離職意願最高的兩大關鍵。
從主治醫師到住院醫師、再到初入醫療體系的不分科醫師,各職級都亮起紅燈,顯示醫界人力荒與留才困境正持續惡化。
薪資、人力成最大痛點,三大醫師職級全面示警
報告依職級分為主治醫師、住院醫師與不分科醫師進行分析,呈現出不同階段的共同困境與差異化挑戰。
主治醫師作為醫院核心戰力,對「薪資福利」的平均滿意度僅2.8顆星(滿分5顆星),「人力資源配置」更低至2.9顆星。雖然「工作時數與負擔」仍有3.4顆星的中上水平,但平均每週工時49小時,加上下班後仍難以抽離工作的精神壓力,讓不少人形容「醫療不是職業,是24小時待命的人生」。
值得注意的是,主治醫師對「職場人際關係」的評分高達3.8顆星,顯示同儕支持與良好領導成為在高壓環境中支撐下去的重要力量。
而住院醫師雖在「實作機會」(4.3顆星)與「病例多樣性」(4顆星)上表現亮眼,臨床訓練品質達3.8顆星,但「薪資福利」僅2.6顆星,是三大職級中最低。
報告顯示,住院醫師平均每週工時高達60至80小時,外科住院醫師更需同時照護9名以上住院病人、每天耗費8小時在手術室,導致高壓與低薪並存。不少住院醫師指出,不考慮留任的主因是「專科容額不足」或「對醫院文化不滿」,導致流動率居高不下。
而作為初入醫療體系的新生代「不分科醫師」,對「工作環境友善度」與「臨床訓練品質」給出3.8顆星的正面評價,但留任意願卻只有26%,醫院推薦意願更低至24%。42%的不分科醫師最重視職場文化,其次才是薪資與訓練品質。然而,「員工福利」僅獲2.6顆星,工時也普遍在60至80小時之間。有醫師抱怨,「國定假日值班負擔比平日更重,但補休制度無法反映實際付出。」資訊系統的穩定性與效率,也成為留才的關鍵考量之一。
醫師工會:健保制度與薪酬失衡,五大皆空危機升溫
對於報告揭露的數據,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直言,這不是單一醫院的問題,而是整個制度長期累積的結果。五大(內、外、婦、兒、急)皆空的情況持續加溫,是這份調查所能反映的嚴重警訊。
「薪資與工作風險嚴重不成比例,尤其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與急診等高風險科別,已出現核心照護人力真空。」工會指出,越來越多年輕醫師畢業後直接轉往醫美或自費診所,反映健保給付與醫院薪酬結構無法吸引、也留不住人才。
現況對照:醫界人力荒已成結構性問題
近年來,衛福部統計顯示,全台醫師總數雖逐年增加,但分布嚴重失衡。一線急重症醫院長期缺人,而部分自費診所與醫美診所人力卻充裕,形成鮮明對比。
醫界觀察認為,主因除了薪酬落差外,還包括工時長、行政負擔重、醫療糾紛風險高,導致高壓科別更難補足新血。
此外,醫師職涯發展的不確定性也讓不少人選擇「提早離場」。缺乏明確升遷制度與持續教育資源,讓醫師在同一職場長期停滯,進一步削弱留任意願。
醫知彼執行長葉淨元醫師表示,本次《A-Pen》的報告觀察趨勢,與現行推廣的醫師求職徵才服務「醫起行」平台所掌握的資訊不謀而合。
葉淨元指出,「醫師在選擇職涯時,除了薪資與訓練,職場文化和人力配置的透明度也日益關鍵。我們發現許多醫師渴望更清楚地了解潛在院所的真實情況。」他進一步說明,「正因如此,我們推出了『醫起行』平台。它能長期蒐集並分析醫師的職涯需求數據,協助醫療機構更透明地呈現薪資福利、升遷機會、教學資源與文化氛圍等關鍵資訊。」
葉淨元表示,透過這樣的資訊交流,期許醫師能獲得更精準的職場選擇依據,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環境;同時,也能協助院所更有效率地吸引到理念契合、能長期投入的優秀人才。「這不僅是為醫師和醫院搭建橋樑,更是為了共同提升台灣的醫療品質。」
醫界的下一步:制度改革與文化轉型
專家指出,要解決醫界的血汗問題,必須同時從制度面與文化面著手:
1. 調整健保給付與薪酬結構:讓高風險、高工時科別的薪資與付出相符。
2. 合理化工時與人力配置:確保醫師有足夠休息時間,減少過勞與醫療疏失。
3. 建立透明升遷與培訓制度:給醫師明確的職涯發展方向。
4. 改善醫院內部文化:促進科別合作、減少內耗,提升工作滿意度。
5. 運用數位工具優化行政流程:減輕醫師非醫療本務的負擔。
一名年輕醫師向《信傳媒》透露,這份「匿名醫院友善度評選報告」雖然樣本數僅142位醫師,但揭露的問題卻是整個醫療體系的縮影。「當薪資與人力資源持續低迷,醫界、政府與社會各界若不能正視並積極改善,未來民眾可能面臨的不只是『看診要等更久』,而是醫療安全與可近性的全面崩解。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