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回診守護媽咪身心健康,有健康的媽媽,家庭才有幸福可言!新制已上路,請媽媽按時回診,掌握身心狀況
28歲的小雯在懷孕期間被診斷出妊娠糖尿病,整個孕期都必須施打胰島素控制血糖。產後,她以為一切都已回到正常,便自行停止用藥;幸好在產後兩個月的回診中,被醫師發現她的血糖值仍然偏高,若不及時控制將會影響身體健康,或對未來再次懷孕造成風險。
產後風險不容忽視.回診揭露關鍵警訊
由於女性在懷孕過程中的身心,甚至社會層面,都面臨巨大挑戰,產後,這些影響並不會立即消失,反而需要更細心的關注與照護。但台灣母胎醫學會理事長暨成大醫院婦產部主任康琳從臨床上觀察到,許多新手媽媽容易輕忽產後的身體變化,有必要透過產後回診,讓醫師了解媽媽的需求。在懷孕期間有如子癇前症、妊娠糖尿病患者,或是生產時遇到大出血、傷口癒合問題等併發症的媽媽們,產後的定期回診更是不可或缺的健康保障。
此外,傳統的坐月子文化雖然立意良善,卻往往給予新手媽媽過多限制而缺乏實質支持。當媽媽獨自面對育兒壓力、身體不適或情緒困擾時,若沒有專業評估和適當的協助,生理問題可能會逐漸惡化。
康琳醫師曾遇過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一位有妊娠高血壓且體重較重的產婦,產後在家坐月子期間幾乎沒有活動,也沒有進行血栓預防措施,所以,產後三週因呼吸困難被送往急診,檢查後發現有靜脈栓塞並引發肺栓塞,必須立即進入加護病房治療。由此可知,產後回診對掌握產後媽媽的健康狀況尤為重要,絕不能掉以輕心。
新制上路!兩次關鍵回診守護媽媽健康
由於愈來愈認知到產後照護的重要性,國健署在今(114)年5月推出更貼近需求的產後健康照護新制。這項政策將原本以產前為主的照護體系延伸至產後階段,為台灣的孕產婦提供更全面的健康保障。而新制度的核心設計圍繞著兩個關鍵時間點:產後一個月內(建議1~2週)和產後三個月內(建議6~8週),此一安排正是基於醫學實證和臨床經驗的精心規劃。
第一次的產後回診著重於基礎恢復評估:醫師會進行體重和血壓測量、評估孕產期疾病的恢復狀況,並提供睡眠、戒菸、慢性病管理等生活指導;最重要的是,此階段會引入愛丁堡憂鬱量表,同步關注產後媽媽的心理健康狀況。
第二次回診則更加深入身心層面:除了持續監測生理指標,還會進行骨盆泌尿機能等評估,並協助提供運動恢復、營養調理、性生活適應、避孕,以及未來生育規劃等諮詢。此階段的照護設計內容,將更精準滿足產後媽媽在不同恢復期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新制度並不會減少既有的醫療服務,針對本身就有高血壓、糖尿病或甲狀腺問題的高風險媽媽,更能繼續且精準使用健保服務來治療恢復,新的健康照護服務是提供額外的關懷和支持,目的是讓照護體系可以更加完善。
透過「愛丁堡量表」評估篩檢產後憂鬱
新制度中最具突破性的項目,是正式導入「愛丁堡憂鬱量表」評估,這看似簡單的10題問卷,實際上是經過嚴格科學驗證的心理健康篩檢工具。現代社會資訊發達,新手媽媽們容易接觸到各種育兒資訊,卻也因此可能容易帶來焦慮,就像一把雙面刃。「很多媽媽會因為不知道接收到的資訊是否正確而感到困擾」,康琳醫師觀察到,「尤其加上母職的責任感,迫切想要為孩子做到最好,卻造成許多無形壓力,反而成為心理負擔。」
愛丁堡憂鬱量表的題目設計涵蓋情緒、認知和行為等多個層;從「能否開懷大笑並看到事物有趣的一面」到「是否有傷害自己的想法」,每個問題都經過精心設計,能夠客觀評估媽媽的心理狀態。而量表的評分系統也相當科學化:9分以下表示狀況良好;10~12分提醒需要關注並建議多與他人交流並適時尋求協助;13分以上則建議立即尋求專業醫療協助;透過明確的分級制度,讓醫護人員能夠快速識別需要關注的個案。
透過兩次回診的評估,追蹤產婦的心理狀態變化;若第一次評估發現情緒問題,第二次沒有改善,甚至惡化,醫師會及時轉介給精神科醫師或臨床心理師,避免發展成嚴重的產後憂鬱症。
值得提醒的是,產後出現短暫的情緒低落是正常現象,通常在一到兩週內會自然改善,惟持續負面情緒或開始出現傷害自己或孩子等與現實不符的幻覺想法,且此症狀持續超過一個月,必須立即就醫。
產後檢查項目.數據的關鍵意義
康琳醫師表示,產後回診的每項檢查都有其深層的醫學意義,就算看似簡單的體重和血壓測量,實際上是評估媽媽整體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
常見的體重變化能反映出媽媽的營養狀況和代謝恢復情形:持續過重可能暗示內分泌失調或生活習慣需要調整、過快的體重下降則可能表示營養不良或其他健康問題;而血壓監測對於曾有妊娠高血壓或子癇前症的媽媽特別重要,因這些疾病並不會因為生產而立即消失,需要持續監控和適當治療。
康琳醫師強調,對於有慢性疾病的媽媽,產後回診更是不可或缺的追蹤檢查;尤其妊娠糖尿病患者需監測血糖控制狀況,確認是否需要持續或調整用藥;甲狀腺功能異常也需要調整藥物劑量,特別是在哺乳期間。
產後回診檢查還有包含:子宮復舊的狀況、傷口癒合的進展、骨盆底肌肉功能的恢復等身體機能評估,這些也都需要專業的評估和指導。特別是骨盆底功能問題,如應力性尿失禁(咳嗽、打噴嚏時漏尿)、骨盆腔器官脫垂等症狀,雖然不會立即威脅生命,但若狀況太嚴重,還是會影響生活品質;透過回診觀察,醫師會指導媽媽進行凱格爾運動等復健訓練,對於較嚴重的情況,可輔以骨盆底電刺激治療或其他儀器治療,早期發現並治療,較能有效改善生活品質。
回診評估從生理到心理,提供專業照護
產後回診的心理健康,除了憂鬱情緒、焦慮是常見問題;新手媽媽面對育兒責任、身分轉換、睡眠不足等多重壓力,還容易出現過度擔心、緊張不安等焦慮症狀。康琳醫師在臨床上會透過專業評估和諮詢,幫助媽媽學習壓力管理技巧,建立支持網絡。
對於媽媽特別關切的哺乳相關問題,從乳汁分泌不足到乳腺炎等新手媽媽常見焦慮來源,可以藉由回診時透過醫護人員的專業哺乳指導,協助建立成功的哺乳過程。營養衛教上也能指導哺乳媽媽確保產後復原的營養充足並維持泌乳量,避免過度進補等專業建議,讓媽媽在哺育寶寶和自身健康之間找到身心平衡。
此外,回診也能提供像是運動恢復等生活型態的調整,幫助媽媽以適合的運動類型和強度,讓身體慢慢恢復、維持身心調節和做好體重管理等,醫師也會評估個別狀態,對於產後的閨房生活提出建議。
康琳醫師強調,「產後照護不僅是醫療問題,更是整個家庭的共同責任」。透過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對媽媽的身心恢復有著關鍵影響,尤其親密家庭成員的參與和理解尤為重要;她鼓勵先生或其他家人陪同參與產後回診,共同了解媽媽的身心狀況和需求。最重要的是,共同警覺緊急狀況的警訊,如產後媽咪有大量出血、高燒不退、嚴重腹痛、呼吸困難,或是有傷害自己或孩子的想法時,應立即協助就醫。
每一位新手媽媽都值得被好好照顧,透過定期的產後回診、專業的健康評估、合適的醫療支持,以及家庭的溫暖陪伴,能夠確保媽媽們在育兒路上不孤單,在健康路上有全面保障。因為媽媽的健康和快樂,不僅關乎她們自己個人,更是整個家庭幸福的基礎!
延伸閱讀
.8成女性產後可能情緒低落!專家揭養成「這些習慣」減少產後憂鬱
.憂鬱的媽媽不缺乏指導,最需要傾聽與陪伴,只要聆聽對方抒發情緒,陪伴在身旁,就能給予良好的心靈慰藉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