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金馬男星自曝肺腺癌四期 只是咳嗽竟是癌!醫:年輕罹癌愈來愈多
曾入圍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的33歲香港男星柯煒林,突然在社群媒體上,像述說別人的故事一樣,公開自己罹患肺腺癌第四期,目前已經開始吃標靶藥,令許多粉絲感到震驚。肺癌第四期、只能吃標靶藥的預後如何?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方科智指出,年輕肺癌患者的治療效果和存活期取決於癌症轉移範圍及是否能找到對應的標靶藥物,若癌細胞侷限在胸腔內,治療效果相對較佳。
持續咳嗽竟確診肺癌第四期
柯煒林曾演出《濁水漂流》、《破浪男女》等電影,戲約不斷讓他累得想放假,沒想到確診肺癌被逼得一定得暫時退出工作時,他才覺得「我好愛我的工作」。
他透露自己從五月底開始持續咳嗽,起初看普通科醫生並服用抗生素,但症狀未改善。轉診至呼吸道專科後,經CT掃描發現異常,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為肺腺癌第四期。
不要說「加油」請說「我愛你」
得知診斷結果時,柯煒林說他感覺「腳步有點不穩,每步踩空似的」。目前他已開始服用標靶藥物治療,但仍不確定身體會有什麼反應和副作用。雖然他必須暫時退出工作,直到病情明朗化才能歸隊,但是他很期待原本訂定的人生第一個舞台劇《笨蕉大劇院》,自己能夠上場。
柯煒林希望大家「有機會見面的話,別跟我說加油,我們活在這瘋狂的年頭已夠加油了,一個微笑點頭或手勢,或是大喊『我愛你』,讓我知道我們同在就夠。」
肺腺癌第四期分類與預後差異
方科智解釋,肺腺癌第四期可分為前期和後期,預後差異顯著。以前期來說,轉移的病灶大多侷限在胸腔內,例如一開始在左肺發現主要腫瘤,右肺可能有少許小腫瘤作為轉移,或伴隨肋膜積水,但都侷限在胸腔或心臟周邊。如果找到相對應的標靶藥可以用,平均可以壓制2年半到3年的時間。
相較之下,第四期後期指的是癌細胞已轉移至骨頭、肝臟或腦部等胸腔外器官。方科智表示,前期第四期患者若及早做基因鑑定並服用合適的標靶藥物,腫瘤壓制效果較佳;而後期第四期患者標靶藥物的有效時間較短,腫瘤蔓延較難控制。
標靶藥物治療效果與存活期
針對肺腺癌患者的標靶治療效果,方科智指出,如果標靶藥物對應到患者的基因突變,通常可以完全壓制腫瘤生長至少一年半到三年。這段時間是無症狀期,可以讓患者感覺身體狀況良好、無其他疾病困擾。
一旦標靶藥物失效後,需要評估腫瘤轉移部位,判斷生長速度,以及是否有新藥可延長壓制時間。方科智解釋,有些患者很幸運可以在第一種標靶藥失效後,再次找到其他有效藥物,可能再延長一至兩年的控制期。
年輕肺癌患者的生存挑戰
對於像柯煒林這樣的年輕肺癌患者,方科智表示,如果他是於侷限型第四期,也就是第四期前期,或許可以撐過5年,臨床上他曾看過學長手中的病人維持了7年效果仍不錯,但為免讓患者抱太大希望卻感到失望,通常醫師會較保守地推估告知可能有兩年半到三年的控制期。
雖然大多數第四期肺癌患者存活期有限,但方科智表示,近年來一直有新的抗癌藥物有新進展,患者如果能在疾病失控時找到新藥或參與臨床試驗,經歷多階段治療逐步壓制腫瘤生長,有機會讓生命更延長。
年輕肺癌患者的可能成因
對於33歲就罹患肺腺癌的案例,方科智認為可能與基因突變、家族史或環境因素有關。他提醒要考慮患者是否常接觸空氣污染環境,或有抽菸習慣。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因素,也可提醒家人及早進行篩檢。
方科智補充,臨床上有發現肺癌患者原本沒有家族史,結果一檢查才發現他是家族中第一個發病的案例,其他的爸爸媽媽或比較年長的家人也有肺癌基因,只是還沒有發現,結果因為家中最年輕的成員先發病,揭發了家人的癌症基因,也同時挽救了家中其他成員的生命。
他建議若想早期發現肺癌,除了定期健康檢查外,了解自身風險因素和家族史也很重要,也因為近年來國內肺癌發生率成長快速,方科智建議民眾可考慮自費進行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
199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更容易50歲前得癌症?
台灣重症醫療醫師黃軒更引述根據《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自然評估臨牀腫瘤學)》在2022年發表的報告,發現在1990年以後出生的人,比1970年出生的人更有可能在50歲之前得癌。
在這項研究中發現,年輕族群罹癌機率,依照性別不同逐年增加:年輕男性罹癌在3年內(2017-2019),增加了6.5%;而年輕女性罹癌率在10年內(2000-2019)增加了2.4%。也因此黃軒提醒年輕族群不可因為自恃年輕而忽略罹癌風險,最好的方法就是提早進行定期健康檢查,有助及早發現癌症。
10症狀恐是癌上身
黃軒醫師提醒,以下10大症狀若悄悄出現,一定要提高警覺,及早檢查才有機會把癌細胞擋在門外:
- 無痛腫塊:身上摸到不痛但會變大的硬塊,可能是惡性腫瘤。
- 長期發燒或咳嗽:特別是夜間出汗、咳嗽帶血,恐是血癌或肺癌警訊。
- 排便改變:便祕、腹瀉、糞便變黑或帶血,小心腸胃道腫瘤。
- 排尿異常:尿急、排尿疼痛、尿量減少,恐與泌尿系統癌症有關。
- 不明出血:咳血、尿血、陰道不正常出血等,都要特別留意。
- 無預警瘦身:體重無故驟降超過5公斤,是常見癌症初期表現。
- 長期疲勞:怎麼睡都累、影響日常,可能是體內免疫耗損警訊。
- 皮膚異變:痣突然變大、變色、癢或脫皮,皮膚癌機率提高。
- 持續疼痛:沒有外傷卻長期疼痛,尤其愈來愈痛,應儘速檢查。
- 消化不良:胃脹、腹瀉、沒胃口甚至越吃越瘦,別當成小毛病。
◎ 圖片來源/翻攝自柯煒林IG
◎ 諮詢專家.資料來源/方科智醫師.黃軒醫師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