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熱不只會中暑!高溫與臭氧齊升 醫:心肌梗塞風險大增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炎炎夏日,除了中暑,心臟也可能面臨嚴峻考驗。家醫科醫師曾嵩智以醫學期刊《Circulation》的最新研究指出,當高溫與臭氧污染同時飆升時,心肌梗塞的風險顯著上升。研究發現,若日間氣溫偏高且臭氧濃度升高,心肌梗塞風險上升幅度可達33%。這項數據提醒我們,高溫對健康的威脅不容忽視,尤其是心血管系統。
高溫影響心臟健康 血管與自律神經負擔加重
為什麼高溫會影響心臟健康?曾嵩智醫師表示,當環境溫度升高,人體為了調節體溫,血管會擴張,進一步造成血壓波動,自律神經也可能失衡。心臟為了維持正常輸出,需加倍工作,對本就有心血管問題的人來說,無異於加重負擔。
臭氧污染刺激呼吸道與血管 造成慢性發炎與血壓波動
除了氣溫上升,空氣中的臭氧濃度也成為風險因子。曾嵩智醫師指出,臭氧屬於強氧化物,會對呼吸道與血管造成刺激,引發全身慢性發炎反應,同時使血壓升高、血管收縮,導致心臟必須承受更大壓力。當高溫與臭氧同時存在,身體就像同時踩下「油門」與「煞車」,造成調節系統負荷失衡。
心肌梗塞非老年人專利 中壯年與女性族群也需警惕
曾嵩智醫師提醒,不少人誤以為心肌梗塞是老年人的專利,其實不全然如此。高溫與臭氧引發的急性心血管事件,年輕族群亦不例外,尤其是中壯年與女性族群更容易在無預警下中招。女性因荷爾蒙與自律神經敏感性較高,在極端氣候條件下反而風險更明顯。
台灣夏季炎熱 午後為高風險時段
以台灣為例,夏日午後氣溫時常突破攝氏35度,且午後臭氧濃度也常達60ppb以上。曾嵩智醫師表示,這種情況下,短時間內從事戶外活動或暴露在高熱與空氣污染環境中,極易引發身體負擔。午後高溫成為心臟病發作的潛在危險時段,不可掉以輕心。
預防心肌梗塞 醫親教三招降低風險
為降低夏季心血管疾病風險,曾嵩智醫師建議掌握三個重點:
- 避免午後曝曬:中午至下午三點為高溫與臭氧濃度雙高時段,應盡量待在室內,避免劇烈運動。
- 補充水分與通風降溫:飲用足量白開水、穿透氣衣物與適當使用冷氣,有助調節體溫與減輕循環系統負擔。
- 注意三高族群症狀: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者,若出現胸悶、心悸、冒冷汗等徵兆,應立即就醫。
極端氣候成常態 年輕人勿忽視夏季心臟風險
許多年輕人因身體基礎良好,常低估氣候對健康的影響。但曾嵩智醫師強調,心肌梗塞的發生並不完全與年齡相關,在高壓、高熱與長時間暴露於污染環境下,年輕人也可能成為潛在受害者。無論年齡,都應對高溫氣候保持警覺。
守護心臟健康 從夏季日常做起
要守護心臟,除了治療慢性病與定期檢查,日常的生活細節也不容忽視。曾嵩智醫師指出,調整作息、適量運動、維持體重、控制飲食,都是維護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基石。面對極端氣候頻率增加的新常態,落實健康生活型態,就是保護心臟的第一步。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