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突然得白血病? 多年生活壞習慣恐讓白血球悄悄變異!
「沒家族史,怎麼突然得了白血病?」這是許多病人在急診或加護病房,聽到醫師宣布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時的第一反應。這種發病又急又快的血癌,往往在沒有明顯預兆下打亂生活節奏。其實白血病並不是真正的「突如其來」,而是身體早已默默累積風險的結果。清潔劑味、偶爾抽菸、加工食品、熬夜與壓力等習慣,長年累積下來,可能讓體內細胞慢慢走錯方向。
1~2成 50 歲以上成年人可檢測出特定突變造血幹細胞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指出,白血球的本職是保護人體、抵禦外敵,但當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發生突變,原本負責免疫的白血球也可能變壞,演變成失控的癌細胞。
這類突變在年紀漸長或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人身上更常見,醫學上稱之為「不明影響的株落造血(CHIP)」,意指部分造血幹細胞突變後,開始大量增殖,儘管當下未必出現症狀,但有演變為白血病的可能。
研究顯示,約有 10~20% 的 50 歲以上成年人體內可檢測出特定突變的造血幹細胞。它不是癌症,但是一個潛在風險訊號。
身體早有警訊:不是無聲無息,而是你沒聽見
白血病初期症狀常被誤認為是小毛病,事實上,身體已透過各種方式在發出求救訊號,包括:
- 爬樓梯就喘、容易疲倦
- 莫名瘀青、牙齦出血
- 經常感冒、感染難癒
- 體重突然下降
- 骨頭酸痛
這是因為白血球、紅血球與血小板都來自造血幹細胞,一旦這套系統出錯,會出現免疫力下降、貧血與凝血異常等問題,這些看似不相關的症狀,其實都可能是白血病早期警訊。
老化、壓力、慢性病:讓壞細胞有機可乘
年齡增長讓細胞在分裂過程中出錯的機率提高,若再加上慢性發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長期失眠與心理壓力,等於為癌細胞營造一個溫床。
張家銘比喻身體就像一塊土壤,若長期積水發黴,雜草自然叢生。癌細胞不是突然出現,而是身體變成它們能繁殖的環境。
白血病不是單一疾病,而是一整群突變的「癌症聯盟」
每位白血病患者體內發生的基因突變各不相同。例如:
- FLT3-ITD突變:讓癌細胞大量繁殖、復發風險高
- NPM1突變:若未合併FLT3,預後相對較好
- TP53突變:屬於不良預後,傳統化療效果差,常伴染色體異常
因此,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治療早已進入「精準醫療時代」,不再只看血球數字,而需依據基因突變制定對應療法。
白血病根源在哪?癌細胞從骨髓「前驅細胞」而來
白血病的起點在於骨髓內的「前驅細胞」,這些細胞原本應該製造健康的紅血球、白血球與血小板,但基因突變後無法正常成熟,反而不斷累積成為無功能的「白血病細胞」,佔據骨髓空間、排擠正常造血功能。
也因此,白血病患者常會同時出現免疫力低下、嚴重貧血與出血不止的症狀。
基因檢測可以預知風險,不代表一定要治療
許多人對基因檢測的反應是:「我又沒病,為什麼要做?」張家銘表示,其實檢測就像汽車引擎燈亮了,不代表馬上拋錨,但就是提醒你該保養了。透過次世代定序(NGS),能在血液中早期發現突變。
建議下列高風險族群提早檢查:
- 有血癌家族病史
- 曾接受化療或放療
- 血液數據異常卻找不到原因
- 有糖尿病、心血管病或自體免疫病
提早發現不代表立刻治療,而是可以定期追蹤、調整生活,或爭取臨床試驗機會。
養好環境,讓好細胞活下來:這才是真正的預防醫學
白血病風險雖無法百分百避免,但我們能做的,是讓體內「好細胞」有更健康的生長環境。張家銘建議從以下生活習慣著手:
- 抗發炎飲食:如地中海飲食、低糖、高纖
- 每週3次運動:快走、腳踏車等有氧運動
- 調節情緒壓力:冥想、寫日記
- 每晚睡滿7小時
- 減少毒素暴露:避免吸入清潔劑、油煙等
張家銘提醒我們的細胞每天都在選邊站,而我們的每一個選擇,就是在決定誰能留下來。
專家諮詢: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
資料來源:Acute Myeloid Leukemia: 2025 Update on Diagnosis, Risk-Stra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 2025
文/楊依嘉、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