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失智不再孤單!醫師傳授照護原則+正念練習,翻轉無力與焦慮
「失智不是病人的錯,照護也不該只靠撐。」面對漫長的失智照護歷程,中山醫學大學精神科醫師張正辰與正念瑜珈老師李美莉教你從理解開始,找到與病人溝通與共處的方式,讓愛與情緒都能被看見、被照顧。
「失智照護是一條漫長的歷程,理解,是第一步。」張正辰指出,超過九成的失智症患者會出現精神行為症狀(BPSD),如憂鬱、妄想、幻覺、攻擊行為或囤積,這些症狀常讓照護者感到挫折與無助。但他提醒:「這些行為不是故意的,而是患者試圖表達需求與情緒的方式。」
他分享一位80多歲長者的案例,對外籍看護感到抗拒與不安,結果出現打人行為。家屬原以為要調整藥物,但事實上,長輩只是想被理解。張正辰說:「有時候,不是需要調整藥,而是長者需要被聽見。」
照護原則3R:關鍵不在改變病人,而在改變我們的反應
張正辰建議,照護除了按時用藥,更要搭配非藥物介入,尤其善用以下「3R照護原則」:
- Reassure(保證):讓病人知道他是被照顧與尊重的,建立安全感。
- Reconsider(再思考):站在病人的角度,理解其言行背後的原因,不急著糾正。
- Redirect(轉移注意):避免與病人正面衝突,改以轉移焦點的方式舒緩情緒。
張正辰強調,尤其是注意力變差的中重度患者,轉移話題常常比講道理更有效。
溝通七法則,就能減少衝突
與失智長者互動時,照護者可掌握「溝通七法則」:
- 放慢語速,說話簡短明確
- 耐心傾聽,適時補充確認病人意思
- 鼓勵運用手勢或指物表達
- 善用眼神、觸碰建立信任
- 避免爭辯,尊重對方感受
- 提供熟悉的環境與規律作息
- 避免過多刺激,保持空間安靜與安全
張正辰提醒,面對攻擊行為時,首要是保護安全,冷靜處理,避免用力壓制或情緒回擊。
延緩失智,生活細節就能做到
「失智沒有靈丹妙藥,但可以延緩與預防。」張正辰指出,日常可透過以下方式延緩大腦退化:
- 多學習新事物、維持社交互動
- 採用地中海飲食
- 控制三高(血壓、血糖、血脂)
- 保持健康體重(BMI 18.5~24之間)
他也提到:「稍微胖一點的人,免疫力通常會比較好。」
正念練習:讓照護者回到自己,找回力量
「好的照顧,不是靠意志力撐出來的,而是來自穩定的情緒與支持系統。」正念瑜珈老師李美莉點出照護盲點。她觀察,照護者常陷入「忙、盲、茫」的三重困境,忽略自身需求。
她建議透過簡單正念練習,如身體掃描或呼吸定錨,幫助照護者連結身體感受,重拾平靜與能量。研究也證實,持續8週的正念練習可改變大腦結構,提升專注力、降低焦慮與憂鬱,甚至延緩大腦老化。
原來,一頓早餐也能改變全家的心情
李美莉分享,一位60多歲的學員在正念練習後,首次意識到自己每天煮早餐時總是煩躁又憤怒,但透過短短一分鐘的身體掃描,那股怒氣消失了。那天她用心做了早餐,竟收到家人驚訝的讚美:「今天的早餐怎麼這麼美?」
「原本憤怒的鍋鏟,變成了傳遞愛的魔法棒。」李美莉說,正念的核心不是壓抑情緒,而是與情緒和平共處,學會溫柔地回應當下的自己。
溫柔的照護,從穩定自己開始
照護失智者時,技巧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照護者的情緒穩定。李美莉強調,神經系統會互相傳遞訊息,當我們以平和的語氣、眼神與身體語言面對長者時,也能幫助他們感到安全。當照護者穩定,失智家人也會慢慢改變。
文/RBI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R基金會)、編輯/楊依嘉、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