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助長屈公病疫情 黃立民:台灣有本土流行風險籲加強監測
中國大陸屈公病疫情嚴峻,廣東今年已累積確診超過7000例,以佛山市疫情最為嚴重,患者甚至關節疼痛到無法行走。我國衛福部疾管署指出,近期國際間屈公病疫情嚴峻,目前已提升廣東省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為第一級「注意」,並於國際港埠加強屈公病防範宣導及發燒篩檢,同時也針對近來南部淹水地區加強病媒蚊監測,目前尚未傳出本土疫情。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說,屈公病病媒蚊與登革熱相同,由帶病毒的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而感染,屈公病的症狀與登革熱非常類似,但部分感染屈公病的病人會發燒,並持續數周的倦怠感,有些病患的關節會痛到無法行動,甚至「痛的將身體彎起來」,並持續數周至數月,甚至數年。
台大醫學院兒科特聘教授黃立民說,屈公病疫情升溫與全球暖化有關,氣溫升高造成世界各地豪雨不斷,積水時間延長,導致蚊蟲數量增加,台灣本土目前雖無疫情,但每年仍可能因境外移入而引爆疫情,且台灣氣候條件適合蚊媒疾病傳播,屈公病病毒從境外帶回來便有流行風險。
黃立民表示,政府應針對南部淹水地區加強監測,一旦發現病媒蚊指數上升,應立即防範,不論是預防屈公病或登革熱,呼籲民眾都應穿著長袖衣物,並使用防蚊液加以防護,特別是雖然現在是南部淹水情形嚴重,但相關疫情仍可能往北部發展,民眾仍不可輕忽。
黃立民呼籲,政府、民眾應針對積水地區加強清除淹水情形,而從大陸廣東及東南亞國家回國後,應留意有無發燒、關節痛等症狀,以免造成社區傳播。
依疾管署統計,國內屈公病疫情,目前均為境外移入病例,截至7月22日累計15例,感染國家以印尼的13例最多,其次為菲律賓及斯里蘭卡各1例移入,但境外移入病例數為近6年同期最高,2020至2024年同期介於0至5例。
疾管署提醒,屈公病的嚴重程度不如登革熱重症,較少出現死亡,但新生兒於出生時感染、65歲以上年長者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史者,是罹患屈公病易有併發症或病況嚴重的風險族群,必須多加小心。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