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信誼調查:6成「2至8歲幼兒」已接觸3C 專家談風險揭解方

CTWANT

更新於 2小時前 • 發布於 12小時前 • 林則澄
親子陪玩,遠比「3C育兒」好處更多。(圖/林則澄攝)

現代父母習慣「3C育兒」,信誼基金會今(7)日公布的「2至8歲遊戲行為與發展現況大調查」揭示,有60%以上孩子使用3C設備,其中超過50%有玩數位遊戲,長此以往將不利於孩子的努力與毅力,及關懷與專注等能力養成,還可能增加親子衝突與情緒失控風險,對此,專家建議,父母可讓孩子從管理使用時間、學習任務優先順序、培養多元興趣,例如親子陪玩做起,有助於減少孩子使用電子產品,而當孩子已到「說停不能停」的地步,家長不宜硬碰硬,謹記「多同理」、「說情緒」、「學自控」要訣,找回親子之間的情感連結與孩子的行為控制力。

信誼基金會今天舉辦「2至8歲遊戲行為與發展現況」大調查發表會,主任陳淑惠表示,遊戲遊戲可以讓孩子長出信心、主動學習、融入團體合作、解決問題,但隨著3C裝置日益普及,許多家長將電子產品做為安撫工具或育兒輔助。調查顯示,家長對孩子使用3C的看法,79.9%認為「適量可以」,但會限制使用時間或用途,其中80%和孩子約定3C使用規則、56%陪孩子一起使用3C、66%關注3C內容的合宜性,不過除了認為「適量可以」的家長以外,還有1.8%覺得「不必限制或其他」,3C是現代生活的一部分,此外還有18.3%持「反對態度」,認為「盡可能延後孩子接觸3C」。

信誼基金會舉辦「2至8歲遊戲行為與發展現況」大調查發表會,左起為桃園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鍾世明、信誼基金會營運長廖瑞文、台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莊雅婷。(圖/林則澄攝)

調查指出,60.3%以上的孩子已開始使用3C設備,更有53%的2至8歲孩子已開始玩數位遊戲,而53%中有1%為不滿1歲、17%為1至2歲、21%為3至4歲、9%為5至6歲、5%是小學以後,由此可證,48%學齡前(6歲)孩子開始玩數位遊戲,2歲以前則有18%。

調查提到,15%家長平日從不讓孩子玩數位遊戲,48%會讓孩子玩30分鐘以內,24%會讓孩子玩30至60分鐘、13%會讓孩子玩1小時以上,而孩子平日每日玩數位遊戲時間平均為33分鐘;4%家長假日從不讓孩子玩數位遊戲,33%會讓孩子玩1小時以上,增加足足2.5倍,孩子假日每日玩數位遊戲時間平均為62分鐘。

對此,桃園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鍾世明參照美國兒科醫學會(AAP)指引,建議2歲以下孩子應盡可能避免使用3C產品,3至6歲則應限制每天使用時間不超過1小時,且需由大人陪同選擇、討論內容,確保接觸的是高品質數位內容;學齡以後的孩子雖沒有明確時間規範,但家長應讓孩子養成用30分鐘休息10分鐘的習慣,並學會「重要事情優先於3C」、「說停就能停」的概念,建立良好自控力。

鍾世明說,孩子長期使用3C產品,不僅會降低專注,還可能削弱努力及毅力與關懷,這是因為3C遊戲往往能迅速帶來成就感,即使失敗也能立刻重來,且許多遊戲環境充斥暴力語言與負面互動,久而久之會使孩子的同理心下降,進一步影響社交行為與情緒管理能力。

鍾世明表示,他從生活上與實務中發現,新冠疫情後孩子3C使用的問題變更嚴重,有許多國中小孩子因3C使用問題導致情緒失控,甚至演變為親子衝突的案例 ,家長無奈下只好帶孩子到治療所求助。當孩子對3C產生高度依賴性,甚至出現一停止使用3C就情緒爆炸的狀況,家長不要硬碰硬,宜謹記「多同理」、「說情緒」、「學自控」要訣,先以同理取代對抗,理解孩子無法繼續使用的不滿與不適感,再引導孩子表達真實情緒,最後重申原本約定好的規則,協助他們學習控制情緒。

鍾世明提醒,孩子的大腦自控系統尚未成熟,真正發展完整可能要到18至25歲,家長應持續陪伴、練習,而不是放任不管或直接處罰。若孩子總是依賴3C打發時間,家長更應協助孩子依年齡與特質從小培養多元興趣,其中年紀較小的孩子可由家長陪玩遊戲並觀察反應,年紀較大的孩子則應尊重意願,一起討論適合的活動內容;此外,不論是靜態如畫畫、閱讀,或動態的球類運動,都可視情況交替安排,讓孩子從中探索出真正喜歡且願意投入的領域。

同樣出席發表會的前中華民國遊戲治療學會理事長、台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莊雅婷表示,親子玩時,家長可體會到遊戲不只是「玩樂」,首先,遊戲能促進孩子身心發展,像是鬼抓人、捉迷藏等動態活動,有助於刺激視聽觸覺等感官,並強化大肌肉耐力, 若是積木、組合類玩具等靜態活動力,則能幫助鍛鍊小肌肉協調力。

莊雅婷表示,孩子也會透過語言類或角色扮演類遊戲,模仿生活中常見的情境,例如他們會在扮家家酒時背著包包、踩著高跟鞋、拿著鑰匙模仿媽媽出門買菜,或模仿老師教學生或醫生治病人,體驗不同社會角色與責任,並在遊戲過程中逐漸萌生出幫助他人、照顧他人的利他心理。

莊雅婷指出,2至8歲為孩子發展自尊概念的重要階段,許多孩子會在遊戲中展現強烈的「想贏」的念頭,這種情況也反映他們對自我價值的探索與期許,家長若能理解孩子在意勝負的情緒,並以溫暖的態度陪伴與鼓勵,讓孩子即使失敗也能感受到被接納,進而建立自信、學習情緒調節能力。

莊雅婷提醒,當孩子在遊戲中遇到衝突、挫折或爭吵時,正是家長引導孩子學會協商與理解他人的機會,因此父母不需害怕衝突,更重要的是以穩定的態度陪伴與引導,讓孩子在遊戲中學會面對現實、尊重規則、建立自信,也讓親子關係更加緊密。

信誼基金會營運長廖瑞文表示,信誼提出4大育兒呼籲,期盼社會共同打造遊戲友善育兒環境,包括「遊戲重互動品質,而不是時間長短」,建議父母讓孩子自由探索,扮演好「引導」的角色,讓玩成為學習和成長的起點;其次是「幫助孩子創造更多友伴共玩經驗」,定期幫孩子安排同齡共玩、參加團體活動、參與親子課程等,讓孩子練習協作、分享與衝突處理。

信誼基金會營運長廖瑞文。(圖/林則澄攝)

再者為「設立3C使用規範,預防依賴成癮」,父母應避免把手機和平板當作電子保母,使用時由父母陪伴,選擇合適內容並適時引導和解說,並注意是否影響家庭活動、睡眠和飲食習慣,讓3C成為學習和生活工具;最後則是「父母共親職,是孩子最有力的後盾」,家庭是幼兒第一個學習現場,父母共同參與教養,也為家庭建立互補的育兒文化,成為孩子最穩固的後盾。

「2至8歲遊戲行為與發展現況」大調查針對全台9981名幼兒家長,深入了解孩子在家中遊戲行為與能力發展的關聯性。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說,信誼除提出重點與呼籲,供家長、教師與政策制定參考外,同時邀請專家回應撰文編製「遊戲的力量」特刊免費贈閱,也將舉辦專家講堂,透過實體活動、Podcast等服務回應,讓家長知道「在育兒的路上,我們並不孤單」。

延伸閱讀

看更多CTWANT報導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屈公病防蚊大全

屈公病是由蚊子叮咬而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症狀與登革熱相似卻不容輕忽。一次掌握症狀辨識、傳染方式與防蚊關鍵。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血癌來得又快又猛!醫揭「致病元凶」 這個最早症狀常被當作小毛病

常春月刊
02

沈玉琳罹白血病!醫示警出現「這徵兆」要注意

三立新聞網
03

97歲爺盼夢中安逝,卻遭插管、電擊拉回人間…一坪半打造居家安寧空間:人生最後一哩路,求的是尊嚴與平靜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4

沈玉琳確診血癌!醫示警:中壯年男出現「這5徵兆」快就醫 疲倦、變瘦注意

常春月刊
05

她沒亂吃藥卻慘淪「洗腎」!醫:不是開玩笑的

藝點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消息

嘴邊垂垂怎麼辦?盧建勳醫師解析「口角囊袋」:3步驟調整才是解方

姊妹淘

熱銷17年傳奇再進化!統欣生技傾20年功力,推「五行舒眠精力湯」搶攻千億睡眠商機

姊妹淘

08月08日 父親節

Heho健康

90%人群曾感染EB病毒恐害身體細胞癌化!抗病毒、提升免疫力多喝它

健康2.0
影音

90%人群曾感染EB病毒恐害身體細胞癌化!抗病毒、提升免疫力多喝它

健康2.0影音
影音

養生搓耳法錯很大?中醫師示範安全揉耳技巧【TODAY健面聊_QA|吳宏乾中醫師】

TODAY 健面聊
影音

耳進水別亂甩!1招用鹽水就搞定不傷耳膜!【TODAY健面聊_QA|吳宏乾中醫師】

TODAY 健面聊
影音

每天按耳珠30秒!中醫師教你改善鼻炎、防感冒【TODAY健面聊_QA|吳宏乾中醫師】

TODAY 健面聊
影音

一揉就頭暈?你可能刺激到副交感神經!醫師教正確揉法【TODAY健面聊_QA|吳宏乾中醫師】

TODAY 健面聊
影音

坐骨神經痛老是復發?中醫師教你一招舒緩法,不靠藥也有效!【TODAY健面聊_一分鐘小教室|吳宏乾中醫師】

TODAY 健面聊
影音

了解耳朵穴位好處多 醫:可預防失智耳鳴(下)【TODAY健面聊|吳宏乾中醫師】

TODAY 健面聊
影音

突然耳鳴怎處理?醫師獨家按摩法首公開(上)【TODAY健面聊|吳宏乾中醫師】

TODAY 健面聊

健康網》沈玉琳罹血癌 醫:3症狀中1項建議抽血檢查

自由電子報

2025 年阿茲海默症協會國際會議:十年研究發現 SNAP 效益與減慢認知能力下降有關

科技新報

青春戰痘中 逾8成容貌焦慮

中華日報

化膿性汗腺炎 他冒痘痘流膿20年

中華日報

擴張型心肌病變 他心臟功能剩不到20%

中華日報

陳潔雯醫師專欄⟫拍婚紗照、形象照前這樣準備,醫師的六階段科學變美計畫!

好食課

逾40歲近半腰圍過粗 腰瘦5撇步

中華日報

翁罹攝護腺癌 兩個兒子檢查全中

中華日報

【哺乳心樂園】緊急災害時的嬰幼兒哺乳怎麼做?平日提高母乳哺育率,儲備災害應變能量

媽媽寶寶

憂鬱父親節?調查:43%爸爸心理健康亮紅燈 超過半數不會求救

健康醫療網

2-8歲童6成玩3C 降專注力

中華日報

PSA指數揪攝護腺癌 微創+藥物治療

中華日報

尼安德塔人基因牽動現代腦部疾病

明日科學

好處不只增肌減脂!營養師曝:每天早上一杯豆漿,竟藏「3大驚人優勢」

潮健康

今年首例廣東移入屈公病!中部 4 旬婦返台後發燒、關節痛確診

Heho健康

癌症精準治療新革命!認識「銳視刀」的除癌優勢、適合族群

Heho健康

45+章子怡紅毯氣場全開!中醫解析「凍齡秘密」:自律生活法、腳底按摩養好狀態

姊妹淘

8成年輕人因青春痘陷焦慮 僅5%就醫!知名網紅「誤信偏方」慘變敏感肌

健康醫療網

喝咖啡防癌!深焙vs.淺焙哪個好?醫:「它」是關鍵

三立新聞網

喝茶一定養生?醫揭4大喝茶誤區 這時間別碰

CTWANT

13至24歲梅毒感染連續4年上升 性病匿名快速篩檢啟動

NOW健康

即溶咖啡喝太多,黃斑部病變風險高出7倍!黃斑部病變三階段症狀一次看懂

有醫靠

膿痘不一定是青春痘!化膿性汗腺炎易誤判 健保納中重症生物製劑給付

風傳媒

豪雨後感染風險高!疾管署籲落實防護 高危險群出現症狀速就醫

健康醫療網

防曬怎麼挑?質地清爽、潤色兼保養 環保概念也成焦點

NOW健康

4種看似健康但千萬不能多吃 「營養口糧上榜」沒運動就吃會更胖

壹蘋新聞網
影音

沈玉琳罹血癌搶命中! 醫示警:出現4徵兆快就醫 ‪@ChinaTimes‬

中時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