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童6成玩3C 降專注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信誼基金會7日公布近萬名2到8歲家長問卷調查結果,約6成的兒童已使用3C產品,臨床心理師鍾世明指出,3C遊戲會干擾孩子腦部多巴胺分泌而降低專注力,台北大學心理與諮商系副教授莊雅婷呼籲家長帶著孩子與同齡者戶動,由遊戲中學習適應社會與成長。
莊雅婷指出,遊戲蘊含關鍵大能力,可建立孩子的信心、團體合作、主動、解決問題、責任、毅力、關懷、專注等,能力表現與遊戲時間和頻率呈正相關,亦會隨年齡增加而更顯著。共玩對象除了父母,手足和友伴同樣是孩子成長的關鍵資源。統計週間有與手足和友伴互動5次以上的孩子,其能力發展表現明顯優於互動頻率較低的孩子。
其中,有手足陪伴的孩子,在遊戲中展現的信心、團體合作、主動性、責任感、努力/毅力、關懷與專注等能力表現上,都明顯高於獨生子女。
調查顯示,有高達45%的孩子平日在家幾乎沒有友伴遊戲的經驗,呼籲家長帶著孩子與同齡者互動,由遊戲中學習適應社會與成長。
鍾世明表示,調查顯示6成以上的孩子已開始使用3C設備,更有53%的2至8歲孩子已開始玩數位遊戲;假日是高峰期,每日使用時間平均超過1小時;每日玩數位遊戲超過30分鐘的孩子,其「毅力」、「責任感」、「專注力」等能力的表現低於3C使用較少者或是完全未接觸3C的孩子。
研究也發現,使用3C時間會擠壓親子共玩的時間,間接削弱了「玩出能力」的機會。許多家長雖設有使用規則,但若父母本身為重度3C使用者,對孩子負面影響更顯著。
信誼基金會營運長廖瑞文表示,父母應設立3C使用規範,預防依賴成癮,避免3C成為電子保母。強列建議18個月以下兒童不宜使用;2至5歲每日不超過1小時,使用時應共視、引導。上小學後螢幕時間每日應低於2小時,避免影響家庭活動與作息。
廖瑞文指出,父母共同負起親職,是孩子最穩固的後盾,尤其共玩不只是媽媽的責任。父母共同參與育兒,能帶來更多元刺激與互補,成為孩子最佳成長支持。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