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宜調養脾胃!中醫師建議吃 8 食材健脾祛濕、清熱解毒
今天是「立秋」!立秋又稱交秋,是節氣邁入秋涼的先聲。曆書說:「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榖熟也。」表示農作物即將成熟,亦是指炎炎夏日將過,舒適涼爽的秋天就要來了。
台灣屬於亞熱帶氣候,在民間稱之為「秋老虎」,有句台灣諺語說:「立秋煎鰗鰍」,意指立秋雖然已屬秋季,但此時節暑氣還一時難消,加上天氣仍然炎熱,連泥鰍都曬死在田裡!
Dr.Nice 明悅中醫診所院長曾雴瑜表示,夏秋交替時氣候變化劇烈,容易使人體的免疫力下降,老人、小孩等體質較為虛弱者難以適應就容易感冒、發燒,若不多加注意易使舊病復發或誘發新病。
他說到,秋天是感染性疾病的高發期,《黃帝內經》中「素問‧藏氣法時論」第二十二篇中便主張「肺主秋」,秋季時燥邪之氣容易侵犯人體,因此稍微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呼吸道疾病。
呼吸系統防禦能力較弱的幼童及老年人應特別注意!立秋時濕度較小,氣溫變化大,空氣中粉塵、懸浮物增多,導致過敏原增加,有過敏體質者應避免與過敏源接觸,否則易造成氣喘、氣管炎等疾病復發。
此外,曾雴瑜指出,立秋時節氣溫還未完全轉涼,反而常處於秋老虎狀態,在濕、熱並重的狀況下,對於人體的脾胃亦會有所損傷、功能減弱,再加上轉涼過程中,人們的食慾也逐漸變得旺盛,易導致腸胃消化疾病。
若飲食不節制、愛亂吃補者,在滿足口腹之慾而大吃大喝,或盲目進補,使胃腸等消化器官的負擔加重,導致消化功能紊亂,腹脹、腹瀉、胃痛、厭食等症狀也因應而生。
曾雴瑜強調,立秋至秋分的三個節氣稱為長夏,明代大醫學家張景岳曾言:「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故立秋時節以清熱利濕、補脾和胃為調養重點。
中醫古書《黃帝內經》中亦提到:「濕氣通於脾」,故立秋時節適合多吃具有健脾祛濕、清熱解毒功能的食物。
・玉米:補中健脾,除濕利水
・胡蘿蔔:下氣補中、補肝益肺、健脾利濕
・南瓜:補脾利水、解毒殺蟲
・薏仁:健脾利濕、清熱排膿
・冬瓜:利水消痰、清熱解毒
・蠶豆:清熱利濕、健脾澀精
・黃豆芽:清熱生津、健脾利濕
・鯽魚:利水消腫、健脾解毒。
曾雴瑜提醒,與肉類食物相比,此時節的蔬菜、水果淡補功效要更為突出。但民間有句俗語叫做「秋瓜壞肚」,其意義是指立秋以後繼續生食大量的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病。
立秋時節,夏季的瓜果類產量依然豐足,雖然具有止渴潤燥的功效,但大多數的瓜果其性味都偏於寒涼,此時若再大量的生食瓜果,反而會助長體內的濕邪之氣,容易損傷脾胃,應慎食瓜類水果,尤其是脾胃虛寒者更應小心食用。
諮詢專家:Dr.Nice 明悅中醫診所院長 曾雴瑜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