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就綁「護腰」?醫:4種警訊別硬撐,小心神經永久受損!
「護腰」是許多人腰痠背痛時的急救法寶,從上班族、搬運工人到長輩,腰不舒服時都可能想到「先綁上護腰再說」。但醫師提醒,有些腰痛背後可能隱藏嚴重疾病,需盡速就醫檢查,而非自行買護腰緩解。
現代人長時間久坐、姿勢不良,加上生活中頻繁彎腰搬重物,這些習慣都容易導致下背部痠痛不適,腰痛、下背痛可說是現代文明病。
雖然護腰能在短期內幫助穩定腰部、減緩疼痛,但護腰其實是第一等級醫療器材,必須正確選購與適當使用才能發揮作用。
食藥署提醒,合法上市的護腰產品需有醫療器材登錄字號,購買前可上「醫療器材許可證資料庫」查詢,或掃描包裝上的QR Code確認真偽。網路購買僅限合法醫材商或藥局販售,且須標示品名、登錄字號、製造商資訊,違者可罰3萬~100萬元。
護腰怎麼挑?不同狀況對應不同類型
護腰的作用是提供外部支撐、協助穩定脊椎,但長期依賴,反而可能讓核心肌群「失憶」,降低腰部自我穩定能力。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林威廷建議,護腰應在急性期、症狀期間或特定情境,像是需要搬重物時使用,當症狀緩解後,就應逐步減少依賴。
那該怎麼挑選適合自己的護腰呢?護腰依結構,可分為軟式與硬式,也可依涵蓋範圍,分為腰椎支架(LSO)與胸腰椎支架(TLSO)。
軟式護腰:適合輕度腰痛、肌肉拉傷、輕度退化。
硬式腰背支架(LSO):適用於術後恢復、嚴重椎間盤突出、椎體滑脫。
胸腰椎支架(TLSO):多用於壓迫性骨折、脊椎融合術後、脊椎側彎。
林威廷提醒,若骨頭有損傷,必須選擇硬式護腰,且要涵蓋受傷節段的上下節,才能有效保護。配戴鬆緊度以「半個手掌可伸入護腰與身體之間」為宜,過緊恐影響呼吸,過鬆則支撐不足。
然而,並非所有腰痛都適合用護腰處理,有些情況甚至需要立即就醫。
腰痛、下背痛合併4大警訊,立即就醫別拖延
不少人腰背痠痛時會直接綁上護腰,但林威廷提醒,有些狀況是身體的「警訊」。若出現以下4大症狀,可能代表神經嚴重受壓迫,或與感染、腫瘤等疾病有關,應立即就醫:
1. 發燒:可能是椎間盤或脊椎出現感染,導致伴隨發燒症狀。
2. 體重不明下降:如果出現急性腰痛,且伴隨體重不明原因下降,可能是癌症骨轉移。
3. 下肢無力、大小便失禁:顯示神經嚴重受壓迫,影響到下肢功能,恐怕已不是僅靠護腰就能解決的問題。
4. 疼痛指數超過7分:自覺疼痛指數0~10分,當疼痛指數超過7分,通常代表病灶嚴重,非單純肌肉拉傷。
「這些情況下,護腰只能暫時支撐,卻無法解決根本問題,若延誤就醫,神經損傷可能變成永久性,甚至影響行動與生活自理能力,」林威廷強調。
靠肌肉「撐腰」,打造天然護腰才是長久之計
在公園、街上不乏許多整天綁著護腰行動的長輩,林威廷強調,想擺脫腰背疼痛,關鍵是強化核心肌群,才能長期保護腰椎,避免疼痛不適找上身。
當核心肌群保持足夠力量與穩定度,就能長期保護腰椎,林威廷建議,初學者可從死蟲式開始,確保脊椎穩定後再進行四肢動作,即使長輩也能嘗試,或是透過深蹲、硬舉等全身性重量訓練,以達到強化核心的效果。
死蟲式訓練步驟如下:
步驟1:平躺於瑜伽墊,雙手伸直朝上,雙腳屈膝抬起呈90度,腳板勾起。
步驟2:右腳與左手保持不動,左腳向前伸直、右手向頭頂方向延伸,腳跟不落地,保持1~2秒後回到起始姿勢。
步驟3:換邊動作,左右各做8~12下,重複3組。全程核心出力,下背緊貼瑜伽墊,不拱腰。
「重量訓練其實比許多球類運動安全,也很鼓勵長者在專業教練指導下進行,」林威廷說。
護腰是輔助工具,不是萬靈丹。正確使用可在急性期減少不適,但長久保護仍需靠核心運動、良好姿勢與生活習慣才是關鍵。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