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開業吃老本、24小時開機,「不典型」急診醫生在生命的盡頭,為瀕危病人創造奇蹟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7月22日10:09 • 發布於 08月09日23:22 • 出處/康健雜誌 文/謝佳君 圖/陳德信攝
開業吃老本、24小時開機,「不典型」急診醫生在生命的盡頭,為瀕危病人創造奇蹟

36歲急診專科醫師廖少鋒在急診打滾10年,2年前出走創業,成為國內第一位專職從事居家醫療的急診醫師,盼以一己之力減少民眾求醫不便,為惡化的醫療環境找一條出路。

2023年11月,廖少鋒參加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年會,並在前往居家醫療先驅之一,位於羅東的維揚診所見習後,第二天便下定決心創業做居家醫療。去年8月,他在新北市開了專做居家醫療的診所。

「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居家醫療,以前完全沒概念,去了之後才發現是嶄新的世界,」廖少鋒眼中閃耀光芒說,維揚診所的醫師陳英詔既是家醫科專科,又曾在急診單位服務多年,看著陳英詔在病人家中照超音波、做心電圖、打抗生素、縫合傷口、輸血、抽腹水,「平常醫院在做的事,他幾乎都曾在病人家中做過,這是我過去從來沒有想像過的。」

廖少鋒有感於急診環境惡化,決心踏入居家醫療,深入民眾家中為他們解決醫療問題,減少不得不到急診就醫的困境。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廖少鋒彷彿發現新大陸,原來成熟的居家醫療,可以大大降低病患來急診受苦的機會,而且實際體驗居家醫病現場,比光聽前輩們分享故事更打動他,因為對病人和家屬來說,居家醫療團隊幫他們省去許多不便,醫病關係的溫度遠勝冷冰冰的白色巨塔。

他毅然決定離開舒適圈,自行創業。儘管現在國內的居家醫療規模,對於緩解急診壅塞、解決醫護人力不足的困境,只能說是杯水車薪,涓滴細流救不了大火,「但對每一位病人、甚至一整個家來說,是很大的救贖,」他說。

事實上,急診專科醫師很適合做居家醫療,廖少鋒認為,一來急診科對於內外科及五官科(五官指眼、耳、鼻、咽喉和口腔)都有一定了解和接觸,加上政府推動居家急症照護,急診醫師加入再合適不過。

此外,經歷豐富的急診醫師通常接觸過夠多嚴重、需要急救、快臨終的病人,較有把握判斷是否真的需要送醫院,開業至今,廖少鋒建議送醫院的病患,超過7成住進加護病房。

從急診戰場到守護病人床邊,廖少鋒不缺席病人生命重要時刻

基隆長庚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李景行一路看著廖少鋒,從滿腹理想的急診醫師轉做居家醫療。李景行眼中的廖少鋒,思路清晰、眼光精準,能洞察未來趨勢及具潛力的產業領域,且有絕佳執行力。當年全國急診住院醫師聯合訓練活動,從募款、找場地、安排講師、課程等,便是由廖少鋒一手籌畫,展現獨當一面的能力。

「新領域的先驅者會比較辛苦,但同時也意味著充滿希望,」李景行觀察,台灣未來的醫療模式若仍以醫院為基礎,在少子化、財務及人力短缺下,必然面臨困難與挑戰,而替代方式之一就是居家醫療,以降低醫院負荷,因此他對廖少鋒寄予厚望,若有合適在的居家急症病人,也會協助轉介。

廖少鋒雖鐵了心要創業,卻深知做的不是會賺大錢的事業。做居家醫療,先決條件是存款要足,才不怕失敗。他坦言,急診雖然辛苦,但薪資收入確實不錯,而創業做居家醫療,需要撐過相當長、幾乎都在吃「老本」的一段時間,眼光甚至要放遠至5~10年,「沒有收入會不會緊張,取決於存款夠不夠,還好過去10年都有在存錢。」

過去,急診每個月輪值15~20天,下班後就是屬於自己的時間,但現在自己當起老闆,「做了居家醫療,你就是病人的醫生,就像傳統大醫生,照顧病人就要照顧一輩子,他信賴你,你怎麼能不回應,」如今的廖少鋒1天24小時都心繫病人。

廖少鋒自認是不太典型的急診醫師,喜歡和病人多點互動談話,也更願意花時間深入了解、陪伴病人。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曾有一位慢性肺阻塞病人半夜急扣,呼吸又喘又急促,廖少鋒先在電話中教看護替病患緊急處置,但改善有限,於是當機立斷建議送急診,檢查完是發生大片氣胸,再晚1、2個小時有可能送命;而當時是凌晨4、5點,廖少鋒驅車到急診陪同,「病人在性命關頭,他選擇先聯絡你,你能不回應這份期待嗎?」

廖少鋒自認是不太典型的急診醫師。一般人印象中,急診醫師性子急、喜愛挑戰刺激,熱衷能將人從鬼門關拉回的過程,也因為治療分秒必爭,比較沒時間聽病人或家屬好好說話。但他在情況允許下,選擇留給病人或家屬多點相處時間。

如果判斷為呼吸衰竭的病人,稍微延後插管對病況影響不大,有時他寧可晚5分鐘再插管,用這時間好好解釋和引導家人與病人互動,因為病人插管後便陷入意識不清,若後續沒好轉,可能再也醒不過來。這看似不長的幾分鐘,卻可能是病人和親友最後相處的珍貴時刻,「所以我對自己現在也投入居家安寧,並不感到意外,」他說。

年輕醫師有著老靈魂,從居家醫療裡找到最無憾的告別

或許是非典型的急診醫師性格,讓廖少鋒進入居家醫療領域找回醫療初心。由於居家醫療的案家很大一部分是失智或安寧病人,病人經常憶起年少風光、回味再三的人生故事,這對Y世代的廖少鋒來說,能一窺數十年前前人打拚的光景,無形的收穫是他意想不到。

廖少鋒也力求每一個病人送急診,他都能到場,而每個陪到最後一程的案家,愛寧團隊也都會徵詢家屬同意,出席告別式。

對病患和家屬來說,愛寧團隊早已跳脫醫病關係,而是最溫暖值得信賴的家人和後盾。有一回,案家希望簡單辦理,所以只有1位牧師和數名家屬在火化場跟個案道別,廖少鋒也帶著1位護理師,和大家一同禱告、唱詩歌,直到最後一刻,「案家很謝謝我們,但他們願意讓我們參加整個過程,我們其實更榮幸、也很感恩。」

廖少鋒(左)和護理師郭凡瑄(右)離開醫院急診,更用心專注照顧每一個病人,是病家們最堅實可靠的後盾。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或許是在急診閱盡生離死別,廖少鋒年輕的外表下,有個老靈魂,對於扮演「送行者」的角色,相較於早年病人在急診室可能等不到一張病床,甚至就在走廊嚥下最後一口氣,「在接觸居家醫療後,看著病人在最熟悉的環境走完最後一哩路,對病人、對我,都更自在而無憾。」

或許冥冥中自有安排,從急診轉進居家醫療,對年輕的廖少鋒而言,卻是最契合他理想中的醫療烏托邦。

延伸閱讀:

救急診大絕招!8月起9種病人住院日縮短,近20萬人提早釋出病床

居家醫療需求暴增近10倍!我該如何找到適合的照護團隊?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很多人會吃!醫曝台人早餐「4地雷組合」恐釀三高

三立新聞網
02

吃冰跟經痛有關?蘇怡寧打臉「都是習俗認知」:自己不吃別禁止別人

CTWANT
03

她超愛喝冰飲「26歲就長滿子宮息肉」!醫曝狂喝飲料3大風險:容易造成氣滯血瘀

姊妹淘
04

史丹佛研究發現 人體從這年紀開始呈現「斷崖式衰老」

NOW健康
05

百萬YTR猝逝! 非心肌梗塞「健檢正常卻忽略血壓」

中天電視台
06

蔡依林9點半就寢、郭富城晚睡早起 醫師給出真正評論…

信傳媒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留言 244

留言功能已停止提供服務。試試全新的「引用」功能來留下你的想法。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