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多元照護模式 以虛擬實境VR為末期病人圓夢
在緩和醫療領域,虛擬實境(VR)逐漸晉身為陪伴、溝通與療癒的新語言。花蓮慈濟醫院心蓮病房邀請心理學家、虛擬實境圓夢療法創始人胡潔玲博士,以臨床實例分享「心願成真:虛擬實境陪伴生命的最後旅程」、奇美醫院安寧緩和醫學專科醫師謝宛婷分享以VR促進民眾預立醫療照護諮詢成效,花蓮慈院鄭偉君醫師以「戴上VR.釋放醫學生的同理心」分享教學經驗。
花蓮慈濟醫院成立心蓮病房,推動緩和醫療至今剛滿29周年,繼7月26日舉辦「善終的選擇,舒適進食及Namaste Care工作坊」,8月9日舉辦「虛擬實境在緩和醫療的運用」工作坊,探討VR在緩和醫療領域的應用,第一階段有166人透過視訊與在心蓮病房實體課學員一起參加研習,聆聽胡潔玲博士、謝宛婷醫師、鄭偉君醫師分享經驗,由王英偉教授主持。第二階段課程由在心靈病房的學員分四組實作「虛擬實境在安寧療護中的應用技巧與角色體驗」。
課程一開始,胡潔玲博士則分享8日下午與花蓮慈醫院心蓮病房居家安寧團隊陪伴病友透過VR圓滿到北濱走一趟地念想。這位病友在生病前即是一位熱愛且大力推動帆船運動的人,照護團隊原本一直想帶他到北濱海岸圓夢,可惜身體近況不合適,於是改由VR幫忙。
透過VR體驗,原本心情低落的的病人,露出了笑容,閒談他所見的北濱風景,雖然他認為少了帆船有些可惜,但他與護理師、心理師的對話中,提到他過去的經歷,以及對花蓮縣帆船運動的期待。在照護團隊離開時,還親切說了「再見」,這對於照護團隊來說是一大突破,與病人的距離又更進一步。
胡潔玲也以她在香港運用VR在緩和醫療的照護經驗,在這過程因有VR頭戴式裝置,立體的全景視角,帶給病人更高的沉浸感、更強的互動性,她指出,在近期的相關研究中,VR運用在緩和醫療上可用性高,具可行性、可接受性、安全,且有效改善多種症狀,最重要的VR不需要昂貴的器材。而且在Youtube頻道即可找到合適的VR影片。
在實作課程,胡潔玲也提供VR四部曲講義,指導學員從自我介紹、與病人互動選擇影片、虛擬實境體驗過程的引導技巧,體驗結束後交流等。王英偉教授指出,對於安寧照護團隊來說,VR的應用,讓團隊有更多的方式與病人溝通,達到陪伴關懷、療癒的目的。
半天的課程雖短,謝宛婷醫師的分享,因為有VR影片的幫忙,民眾透過模擬疾病末期情境,勇敢的面對遇立醫療的決定。在鄭偉君醫師的分享中,醫學生在虛擬病人身上了解如何去傾聽,培養同理心。神經科疾病專家,台東聖母醫院院長羅彥宇醫師也全程參與,學員涵蓋醫師、護理師、心理師、社工師、照顧服務員,希望藉由科技的力量,為照護末期病人注入新力量,發展多元陪伴方式。
撰文、攝影/游繡華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