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沈玉琳罹血癌 醫警50歲以上成年人風險高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藝人沈玉琳身體不適住進加護病房,經確診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然而民眾不解,白血球的功能在保護人體,怎麼會轉變成血癌?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這是因為血液中的造血幹細胞出現特定突變CHIP,而形成血癌,研究顯示高達10–20%的50歲以上成年人血液中可檢測到CHIP。他特別提醒,經常聞清潔劑、偶爾抽菸、吃點加工食品、熬夜工作的人要小心。
張家銘在粉絲專頁「基因醫師張家銘」發文分享,白血病的根源來自骨髓內的骨髓前驅細胞。這些細胞原本負責分化出紅血球、白血球與血小板,但在突變之後,它們無法再正常成熟,反而大量累積成為無功能的「白血病細胞(leukemic blasts)」,佔據骨髓空間,排擠掉正常的造血功能。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白血病病人同時會出現免疫力下降、貧血與凝血問題。
白血病很少突然發生。張家銘說明,白血球的任務是保護人體打擊外來病毒和細菌,但當造血幹細胞突變,這些原本守護人體的細胞也可變成無法控制的「癌細胞」。這些突變尤其常見於年長者或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的人體中。像DNMT3A、TET2、ASXL1 這些基因,是常見的「異變老班底」,會突變成「不明影響的株落造血」(CHIP)現象。
張家銘解釋,CHIP不是癌症,但它表示血液中的造血幹細胞出現特定突變,這些CHIP細胞當下可能沒症狀,如果累積更多突變就有可能演變成血癌,例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根據研究,高達10–20%的50歲以上成年人血液中可檢測到CHIP。
張家銘提醒,白血病在初期的症狀常常不明顯,民眾如果平常感覺到容易疲倦、爬個樓梯就喘、莫名其妙瘀青、牙齦流血、常常感冒或感染不會好,甚至出現體重驟降、骨頭痠痛。有這些狀況要留心,可能是白血病的早期警訊。他特別點名經常聞清潔劑、偶爾抽菸、吃點加工食品、熬夜工作的族群,要格外注意。
老化與壓力也是基因突變的催化劑。張家銘表示,年紀變大是自然現象,但也意味著細胞複製錯誤的機率增加。若再加上慢性發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失眠、壓力過大,這些壞細胞更容易壯大。
張家銘說,透過次世代定序技術,可以在血液中找到CHIP突變。尤其是有血癌家族史、曾經做過化療或放療族群、血液檢查數據常異常卻無法解釋,或是有糖尿病、心血管病或自體免疫疾病的人,更該提早檢查。
實證研究指出,生活型態干預能降低CHIP發展成血癌風險。張家銘建議病人可以從以下方式做好平日的保健:
● 採取抗發炎飲食(地中海飲食、低糖、高纖)
● 每週3次有氧運動(快走、騎腳踏車)
● 保持情緒穩定、學會放鬆(冥想、寫日記都可以)
● 每晚睡足7小時
● 減少暴露環境毒素(清潔劑、油煙)
留言 0